返回顶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都怎么干?

http://www.scol.com.cn  (2017-02-07 08:59:43)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侯雯雯陈泳  

推进优势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着力培植蒲江雀舌茶叶等一批“地标”产品 本报资料照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改什么?记者昨日从市农委获悉,对标中央一号文件,我市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据介绍,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我市梳理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安全发展五大任务,将着力打造“创新高效、标准品牌、生态安全、开放合作、幸福共享”的新型现代农业。

夯实基础

建设100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

100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这是今年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号工程”。据悉,我市将用3年时间,大手笔推进全市100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突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进一步加强土壤有机质提升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占全部耕地面积达到75%。

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推进的,还有高端设施农业。我市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鼓励发展农业智能设施,加强现代农机、先进设施装备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5万亩,农业信息化普及率达到80%。

围绕在全市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工作,我市还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到2020年,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50个,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50个。

经营方式

向现代农业转变

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离不开现代都市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这既是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也是成都市着力发展的目标。从2017年开始,我市将大力实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带)建设提升工程,加快集中连片基地建设,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大力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种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订单式、托管式、合作式经营,构建全程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5000个以上。

现代农业需要的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核心,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大力推动“农业共营制”“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水平的提升促进生产成本降低。力争到2020年,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75%,农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3.16万元/人;同时实施“百企千社万户”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扶持100家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00家机制完备、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10000户经营规模适度、产业特色明显的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力争到2020年,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亿的龙头企业达到18家,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超过50万户,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规模经营面积达到全市耕地50%以上。

产业优化

农产品加工率要达到55%

“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这是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要求。围绕优化产业体系建设,我市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因地制宜科学划定并建设一批菜粮生产功能区,启动猕猴桃、伏季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区域规划调整,大力推广水稻、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优质专用品种,深入实施畜禽和水产良种工程,大力发展各类名特优新农产品,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支持农业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促进企业提档升级和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800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5%以上,全市高端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以上。

深化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市将着力推动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创客小镇,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力争到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

品牌建设

让“天府粮、成都味”走向世界

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我市将全面推进贯标工作、分产业抓好基地建设、生产规程、产品分级、冷藏运输、包装销售等标准的落实,鼓励开展“三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争取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力争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超过1400个。

以“天府源”农业公用品牌建设为重点,我市将构建完善“市级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现代农业品牌体系,打造享誉世界的农业“天府品牌”,着力扶持一批知名的县级区域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让“天府粮”“成都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力争到2020年,国家级农业品牌达到110个,市级公用品牌价值达到50亿元。

推进优势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着力培植和提升彭州大地蔬菜、龙门山脉猕猴桃、温江大蒜、龙泉山脉伏季水果、蒲江雀舌茶叶、邛崃黑茶和黑猪等一批“地标”产品。

绿色发展

种养循环农业比重要达35%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这不仅是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也是成都市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基础。据悉,我市将一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深入推进科学施肥,着力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肥种植;一手加强对农药的使用监管,大力推广生物制剂病虫害防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农产品产地生产环境保护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肥料、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

在狠抓绿色生产的同时,我市还将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推广“猪-沼-菜(茶、果)”、稻田养鱼(虾、蟹)、鱼菜共生等技术,着力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秸秆就近就地还田利用和产业化规模化利用。力争到2020年,全市种养循环农业比重达到35%,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膜回收率达到80%。

本报记者 陈泳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