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科学治堵 全域增绿

http://www.scol.com.cn  (2017-06-21 09:09:26)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侯雯雯张明海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巴山蜀水只有在绿色装点下才会更加美丽。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态财富。”继6月18日成都发布“成都治霾十条”和“成都治水十条”后,6月20日,成都再次发布“成都治堵十条”和“成都增绿十条”,为改善城市环境再出“组合拳”。环境治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成都的“四个十条”让我们看到了治理环境的决心和态度。“治堵、治霾、治水、增绿”之后,相信我们的天会更蓝、地会更绿、水会更清。

  治堵

  成都从供给侧改革入手

  6月20日,成都市发布“治堵十条”。这一条例的出台,有着“严峻”的现实因素:截至2017年4月底,成都全市汽车保有量达424.59万辆,居全国第二,其中私家车保有量高达365万辆;机动车驾驶人总量619.26万人;全市登记上牌电动自行车440万辆,约65万辆共享单车投入路面运行。

  作为近年来成都出台的最有分量和最系统的“治堵”举措,记者梳理发现,“科学治堵”是当之无愧的关键词。这也是成都进行的一场在交通出行上的,包括道路供给、出行方式供给、发展机会供给等方面的综合性供给侧改革。

  □本报记者 张明海

  新建道路供给:五年内市域快速里程达1320公里

  对成都决策层而言,“治堵十条”被寄予厚望:围绕城市交通,既着眼当前困境,又化解未来隐患。而其中的首要举措,就是要增加交通发展中的道路供给:五年内,成都将进一步提升完善路网功能,建设完善“3绕15射”高速公路网和“3环15射”快速路网,均衡中心城区路网负荷。

  成都市交委副主任杜进有介绍,至2022年,成都市域范围内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38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9.6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3环15射”的市域快速路网,里程达到132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9.3公里/百平方公里。

  同时,成都将大力推进中心城区道路街巷建设、推进市域打通“断头路”建设,大力加快城区畅通力度。目前,成都正加紧研究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区道路加速成网行动计划》和《成都市中心城区小街区街巷加密成网行动计划》,系统推进中心城区约800公里未建规划道路建设,促进既有约500公里道路提档升级,大力提高路网密度,完善城市微循环系统。

  出行方式供给:大力推进轨道、慢行交通建设

  推进轨道、慢行交通建设,促进出行方式转变,被视为最直接和有力的治堵举措。

  在轨道交通上,成都将按照每年地铁新开工项目2个以上、投入运营项目2个以上的速度,持续提升轨道交通成网运营服务水平,确保至2022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65%以上。

  在出行方式上,成都将大力推进慢行交通系统建设。2017年,开展天府广场、人民南路等慢行交通示范项目建设,优化完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道约300公里。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自行车交通网、步行交通网和城市特色慢行线为主的“两网多线”慢行体系,促进市民出行方式向绿色转变。

  同时,成都将加快构建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网,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大力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满足群众多元化出行需求。以公交地铁换乘接驳的推进为例,成都将大力提升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到2022年,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有机衔接、便捷换乘系统全面建成,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5%以上。

  发展机会供给:科学引导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

  在成都看来,城市拥堵的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交通问题,更是一个产业发展布局的问题——产业分布提供的发展机会,是吸引人流分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科学引导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疏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为‘科学治堵’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总规划师万小鹏看来,通过城市产业空间分布的调整,通过提供发展机会的供给,可以更大程度上消解城市拥堵的形成原因。

  为此,成都将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发展战略,打破中心城“圈层式”外向扩展的发展模式,在市域范围内优化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

  万小鹏介绍,目前成都市规划局正在组织编制与该战略相关的多项规划,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配套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疏解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压力。

  增绿

  让城市“300 米见绿 500 米见园”

  □本报记者 张红霞

  6月20日,“成都增绿十条”发布。以5年为期谋定“全域增绿”,推动生态格局与生态资源均衡发展,成都定下清晰时间表。

  按照具体方案,5年后成都将新增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400个,创建国家重点公园5个,四川省重点公园12个,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品质良好的湿地保护建设项目或湿地公园29个。今年将先行建设完成50个项目,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真正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增强市民获得感。

  全域增绿,如何与群众身边的“见绿”相融?

  山间见绿

  龙门山、龙泉山,环抱成都,因此成为增绿重点。

  在“增绿十条”中,成都提出,将加大龙门山大熊猫栖息地内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区域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力度,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2.83万亩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

  而已于3月26日启动建设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也将按照“生态绿洲、城市绿肺”总体定位加快建设,据介绍,到2022年,龙泉山脉人工造林18.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建成5个总规模达8万亩的森林公园群。

  据悉,围绕该项目,成都还将打造若干个规模约2平方公里的国际高端服务业小镇;同时实施龙泉山“千湖万塘”水源工程建设,提供水源保障。

  水边见绿

  成都市水务局的数据表明:成都市中心城区共有规划河道82条,总长约583公里。目前,已治理河渠绿化质量不高,三环至绕城区域未治理河渠未形成滨水绿化。

  结合此前启动的“宜居水岸”工程,成都也将“有岸必有绿、有绿必有景、有景必有特色”纳入了河道整治工作中,计划到2019年,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完成滨水绿化。“目前,西郊河沿线7.4公里示范段河道整治进展顺利,今年底完成。”成都市建委副主任王建新介绍。

  另一方面,围绕都江堰水网和沱江水系滨河两侧,水网水系滨水生态绿化建设同步推进。

  路中见绿

  这个“路”包括三个方面:5年建成600公里森林绿道、康养步道的天府绿道;公路、铁路及交通枢纽生态廊道;城市道路网。

  王建新介绍,天府绿道规划“体现时代眼光和国际标准”,总体布局为“一轴两山三环七带”,其中,锦江生态绿道主轴长约200公里,三环路熊猫绿道长51公里、计划今年年底建成,环城生态区将于明年春节前完成一期31.5公里工程建设。

  生态廊道被视为“城市门户绿化景观”,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县道以及机场、车站、立交枢纽等,成都将确保绿化工程和土建工程同步设计、施工及验收。今年起至2019年,每年将有60条街道完成行道树增量提质。

  治霾

  治霾还须借助更多科技手段

  ——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

  □史晓露 本报记者 蒋君芳

  6月18日,成都市发布“成都治霾十条”,提出了十个方面47条细化措施。治理雾霾,成都将面临哪些难点?6月19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

  记者:如何评价成都的“治霾十条”?贺克斌:成都“治霾十条”目标定位清晰,减排措施制定全面,我在其中看到了两个重要信号。第一个是把调整能源结构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成都突出的亮点就是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上开始发力,包括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所有燃煤锅炉“清零”、淘汰落后产能等,表明成都正从专注末端治理逐渐过渡到向源头治理发力。第二个信号是往下发力。传统的治霾举措主要是把末端治理的力量集中在规模以上企业,而“成都治霾十条”向下拓展,包括全面清理整治“小散乱污”企业、强化露天焚烧常态化管控,中心城区烧烤店实施“碳改电”等。

  记者:未来成都治霾之路面临的形势如何?

  贺克斌:形成雾霾,内因是排放,外因是气象。四川盆地的气象和地形条件在全国来看都处于不利条件。当外因条件不利的情况下,更有效的治理办法,就是加大对内因的控制,也就是减排。成都“治霾十条”推出,还需要加强科技支撑,更加有序有力地组织治霾,使“十条”发力更加精准。比如目前的“十条”具体实施方案中,应该有一些科技手段来跟踪评估实施过程,通过建立污染物排放清单、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数字模拟综合起来跟踪评估效果,从而让措施落实在地上,期盼成果体现在天上。

  声音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成都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杜进有

  成都一直重视绿色交通的发展。截至目前,成都中心城区8500台公交车和14700台出租车全部采用CNG、LNG、纯电动等清洁能源车辆。同时,发展共享交通,成都经验也是全国领先。成都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规范性文件,目前共享单车日均使用次数超过400万人次,注册用户数、单车使用频率等指标均超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未来,成都还将继续鼓励和促进绿色交通发展。为此,成都将加快新能源车辆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应用,并加快完善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网络,促进共享单车、新能源分时租赁等绿色交通新业态规范有序发展。

  根据成都市的规划,2017年起,5年内成都将新增新能源公交车辆5000台,鼓励新增出租车、网约车、经营性租赁车和道路客货运车辆优先使用新能源车辆;至2022年,交通客货运输车辆采用新能源汽车的数量由目前的1300台提高至16000台以上;新能源分时租赁服务网点达到5000个,充电桩达到20000个。

  (本报记者 张明海 整理)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