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昨日发布 成都排位较去年上升4位

www.scol.com.cn  (2018-03-27 09:16:49)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林霜刘泰山  

  成都作为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再度得到提升。昨日,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3)报告正式发布。本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共有96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继去年第2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首次入榜后,今年再度上榜排名位居全球第82位,较去年排名提升4位。

  中国金融中心整体性崛起

  成都排名上升4名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是一项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分类、评分和排名的评价体系,由伦敦金融城国际智库Z/Yen集团进行调查发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评价体系于2005年形成,并于2007年3月发布第一期指数,其后每六个月更新一次,每年发布两次。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GFCI指数涉及营商环境、人力资本、美誉度、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全面反映着目标城市的综合发展实力和金融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国际权威性。本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共有96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全球前10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东京、上海、多伦多、日内瓦、悉尼、波士顿。值得一提的是,本期指数中,中国内地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天津、成都、大连8个城市进入榜单。

  成都继去年第2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首次入榜后,今年再度上榜排名位居全球第82位,较去年排名提升4位。此外,上海保持了全球第6位置,与上期持平;深圳、广州排名分别依次上升2位、4位;北京金融中心排名与上期相比下降1位,与排名第10的波士顿仅相差1分;天津首次加入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目前排名全球第63位。总体来看,越来越多的金融中心城市开始被全球金融专业人士所熟知,本期中国内地金融中心评分出现较大幅度提升,中国金融中心呈现整体性崛起的强劲势头。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获国际认可

  在本期指数当中,成都排名第82,较上期上升4名。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后起之秀,成都近年来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统揽下,全面推进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位居国内城市前列,金融中心竞争力排名不断攀升。截至2017年末,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604.3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广州,相比2010年增长了两倍多;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1.6%,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

  “成都作为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全球影响力得到提升。”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张祥表示,从区域评价上看,成都的评价得分主要来自亚太、西欧和北美地区。其中,来自亚太和中东地区的受访者给出了正面评价。从机构评价上看,超大型机构(5000人以上)和小微机构(100人以内)对成都的评价最高,分别达到672分和583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成都金融中心建设虽然具有较强的硬实力和未来前景,但由于去年才首次进入榜单,全球金融专业人士对成都还缺乏深度了解,基础设施成为较为明显的短板。从行业评价上看,来自专业服务业的受访者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得分,达到653分。本报记者 刘泰山

  独家专访——

  全球影响力再度提升 成都未来值得期待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总监张建森

  “作为中西部首个也是唯一入选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城市,成都未来值得期待。未来,应该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市场多元化建设、金融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在目前正确的发展战略下加大发展力度。”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总监张建森介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单将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大致分为全球领先金融中心、专业性金融中心等诸多类型,而成都正好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国际金融中心。

  张建森表示,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评选,主要从国际金融从业人士的问卷调查和城市金融实力两方面来评选。成都之所以能够入选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并排名全球第82位,首先就是成都的金融业实力足够强。2017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604.3亿元,同比增长8.4%,占GDP比重达11.6%。截至2017年12月末,成都共有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1950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84家、保险机构93家、证券期货机构312家,地方金融机构420余家,会计师事务所、保险经纪等金融中介机构850余家,各类金融后台及服务外包机构170余家,金融机构聚集态势良好,金融配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成都的金融市场规模也处于领先持续扩大。截至2017年12月末,成都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万亿元,同比增长8%;全市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9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直接融资1374.6亿元,保费收入952.25亿元,证券交易额8.4万亿元。

  其次,成都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GFCI指数涉及营商环境、人力资本、美誉度、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全面反映着目标城市的综合发展实力和金融竞争力。金融中心建设早已成为全球各大城市竞相争夺的热点。

  “成都这次排名全球第82位,表明成都金融发展的总体势头非常好,发展非常快,与成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张建森表示,成都距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本报记者 刘泰山

  企业声音——

  昨日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超大型机构和小微机构对成都的评价最高。对于成都金融建设的成就和西部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在成都的金融机构深有感受。

  成都金融创新有目共睹 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成都锦泓科技金融总经理姜建民:

  “近几年,成都金融市场活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的配套必不可少,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都锦泓科技金融总经理姜建民告诉记者,成都的金融创新有目共睹,创业企业的活力也让我们对成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愿意去发掘更多更优秀的新企业,从0到1,陪着他们成长。

  姜建民表示,未来的成都应该继续从金融服务领域发力,对标沪深强化服务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加强科技证券、科技保险、科技小贷等金融服务领域的深度与广度,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同时,政府应持续引导产业聚集和发展,让过去呈点状的产业分布,持续聚集,从而培育出属于成都自己的独角兽企业,才能够发展出更良好的商业生态,形成市场的良性循环。作为中西部第一家科技小贷,锦泓科技金融一直致力于创新创业企业的金融服务,其创新业务发生占比接近88%,客户数量同比增长23.03%。

  开放给成都金融业 带来新的活力

  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项目及开发顾问部董事罗元均:

  “成都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排名,由去年的第86位上升至今年的第82位,说明成都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站位清楚,并正朝着这一目标稳步迈进。”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项目及开发顾问部董事罗元均如是说。

  来成都工作已有7年,从事商业地产项目及开发顾问的同时,罗元均对金融领域也颇有研究。对成都金融业发展有着深刻体会的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成都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大型金融机构持续进驻,给成都金融业带来新的活力。在营商环境方面,成都一直致力于营商环境的优化,给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外,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成都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仅给成都本土优秀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吸引了很多外来优秀人才。”

  “成都也要认清自己的差距。”罗元均表示,成都应该重点发展消费金融、农村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等优势领域,努力扩大自身优势,突出特色。”

  本报记者 刘泰山 李艳玲

  新闻链接——

  成都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西部金融中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成都金融综合竞争力稳居中西部城市首位,转型发展内在动能更加强劲,金融外溢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随着今年2月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大会的召开,成都金融的建设站上了新的起点。根据《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成都将聚焦十大金融工程,打造市场主体活跃、组织机构健全、配套功能完善、风险防控有力的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进一步做大做强金融产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力争到2022年,全面建成立足四川、服务西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西部金融中心。

  成都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提出要全面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大力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到2022年,成都要建成区域性资本市场中心,力争境内外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超过800家,经济证券化率达到200%;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财富管理基地、西部创投融资中心、西部重要的金融结算中心、中国新型金融先行区。

  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将加快建设规范有序创新高效的金融生态;坚定战略定位大力培育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产业。加强以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成都中心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东大街金融服务集聚区、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天府国际金融科技产业园、环西南财大财经智谷为载体的金融集聚区建设,打造金融生态主体功能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消费金融、农村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和文化金融,加快构建业态丰富、创新活跃的高水平现代金融产业体系。此外,金融还要回归本源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新经济发展、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乡村振兴等,大力降低财务成本、负债水平,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为实体经济提供“源头活水”。本报记者 刘泰山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