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成都将推进医联体建设,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www.scol.com.cn  (2018-03-27 09:16:49)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林霜王静宇  

  家住青羊区四道街的赵阿姨逢人就夸青羊区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水平不错,特别是“小胡医生”。提到这位医生,赵阿姨总会笑呵呵地加一句:“医术好,特别有耐心。”

  “小胡医生”是中心四道街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的全科医生胡雪娇。平日里除了坐诊、开药,还会提着医疗箱上门,为居民量血压、测血糖,或是传播健康知识,做病情回访。此前,不少居民一有病痛就往大医院跑;现在,大家渐渐习惯先到社区医院来看看,或者打个电话先咨询。

  《关于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意见》明确,我市将推进纵向型、紧凑型医联体建设,以基层能力提升、家庭医生培养和签约服务为重点,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制,实际上就是要让大医院的专家有更多时间、精力看疑难杂症,把常见病、慢性病留给下级医院,各司其职,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更实现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患者从怀疑到信任

  社区医院成就医首选

  其实,一开始赵阿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医疗水平是持怀疑态度的。“有天我突然不舒服,头晕、冒冷汗,马上想到去三医院看看。”赶路出门时,路过新华少城卫生服务中心的大门,她犹豫了。“我当时心里想,干脆先来社区医院看看。”赵阿姨形容当时的自己,“就是病急乱投医。”

  没有长时间的排队等候,挂完号后很快便轮到赵阿姨就诊,接诊的正是胡雪娇。耐心听完症状,胡雪娇先宽慰赵阿姨不要着急,为她量了一下血压,发现高压有些偏高。“不是什么大问题,您别担心。我开几盒药,您按时吃,像这么大的杯子每天喝3杯水以上,不要熬夜累着了……”胡雪娇一边比画一边叮嘱。

  “当时就觉得,这儿的医生特别耐心,又亲切,怕自己得了大病的担心一下子就消除了。”那次看诊让赵阿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产生了信任,后来又签约胡雪娇作为自己的家庭医生。“前段时间天气变化大,有身体不舒服就先打电话来咨询,都得到了耐心解答。”赵阿姨笑着说,“能在家门口把病看好,谁还愿意去大医院挤啊。”

  社区病人基本情况

  家庭医生了如指掌

  学成毕业后,胡雪娇便就职于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待就是10年。打开她的工作电脑,就诊市民的信息一目了然:基本情况、病症、用药、禁忌……胡雪娇告诉记者,在她所在的四道街社区家庭医生团队,还配备了康复、中医、护士、公卫等成员,属于基本“标配”团队。目前,团队签约居民有1000多户,大部分是慢病和常见病患者。“社区病人住哪个单元,什么病,病情如何,我基本都说得出来。”多年的基层卫生工作实践,让胡雪娇熟练掌握了社区病人的情况。

  分级诊疗和医养护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引导合理有序就医,而签约家庭医生,是开展分级诊疗的重要一环。对于需要经常看病的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来说,签约家庭医生能得到更多实惠。不过,对于签约这件事,不少人还有顾虑,觉得签约就是被“锁”住了,有人还会问:如果得了重病,要先到家庭医生这边来“报到”,耽误诊疗时间怎么办?

  事实上,签约后,市民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医生,能够获得权威的健康知识,定期全家健康检查,遇到疑难杂症还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绿色通道”向上级医院转诊。

  基层机构能力提升

  就诊患者不断增长

  早在2007年,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和对口辅导协议,在危重症转诊、会诊、查房、培训等方面简化了流程。近期,两家医疗机构又通过信息化平台加强了心内科的合作,将中心的心脏病例直接在网上会诊、讨论,完成转诊前的交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节省了时间,更方便了患者。

  不仅如此,市三医院定期派出临床专家“下沉”坐诊,实施“管理一体化”,直接提升了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还安排专科医生加入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共同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目前,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已经由原来的7个增长到15个,在专业的健康指导下,不少居民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大家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满意度不断增加,家庭医生辖区居民管理率、签约率逐年提升,2017年门诊就诊量2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9.1%。

  行业

  开门红

  组建医联体82个 实现市域全覆盖

  我市统筹市域范围内优质医疗资源,在城市地区采用“1+N”,即城市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模式,在农村地区采用“1+1+N+n”,即城市三级医院+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模式,组建纵向型、紧密型医联体。

  截至2017年,我市在推进医联体建设,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欣喜。据市卫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市组建纵向型、紧密型医联体82个,实现了市域范围内各级各类三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并发挥着“龙头”作用;全市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并承担枢纽责任;医联体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辐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动态监测显示,全年医联体内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下沉5.79万人次,同比增长145.77%;下转患者2.56万人次,同比增长82.86%,资源“下沉”效果明显。

  “当前,在卫生健康领域,主要是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健康的新需求和我们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医联体新机制推动资源下沉,推动医疗服务优势资源对困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促使居民享有均等、有效、安全、便捷、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医改专家建议,医联体建设中,医疗机构间应加强全方位的合作,上级医院通过实施管理移植、技术渗透、人才交流、设备共享、统一培训、规范流程等方式,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医技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发展

  路线图

  到2020年基本形成有成都特色的分级诊疗

  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阶段,成都市医联体将进入内涵建设阶段。一是强化“扁平化”管理。在医联体内推广“大科制”“大部制”“科联体”管理方式,由龙头医院统一协调大科内部人力和床位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二是完善利益共享机制。落实《关于医联体总额控制相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同一险种总额控制指标可调剂使用。实行更大范围药品共享,医联体龙头医院可以根据双向转诊患者病情需要,通过延伸处方、集中配送等形式加强基层和上级医院用药衔接,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取药;三是支持龙头医院示范引领。明确龙头医院引进高端医疗人才适用的激励政策,支持龙头医院集中精力研究疑难杂症,发展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特色专科,支持和鼓励龙头医院建立研发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示范,更好发挥龙头医院示范作用;四是落实下沉人才福利待遇保障,明确各区(市)县政府应确保经考核合格的下沉医务人员年度经济待遇高于原岗位或原岗位同级别人员。在干部选拔任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学习进修等方面,各区(市)县和医疗机构制定向下沉医务人员倾斜的具体政策,对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已下沉2—3年的医务人员,优先予以提拔或重用。

  到2020年,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间将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和监管机制,医联体制度体系比较完善,基本形成有成都特色的分级诊疗模式,医联体对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支撑更加有力。到2022年,我市医联体制度将更加成熟定型,全市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提升,对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