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加快形成四个新优势

2020-07-16 09:03:15来源:成都商报编辑:林霜

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成都清楚认识到,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能够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必须依靠动力机制重塑。

动力从哪来?7月15日举行的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成都给出答案:持续改革创新,培育新兴动能。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将深化动力源建设的战略研究、体制创新和能力建设,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城市竞争新优势和转型新动能。由此,这座城市要加快形成的“四个新优势”被明确提出。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白茹

支持新经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建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

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现实难题,有效市场的满足必须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潜在市场的激发必然依赖新经济的驱动。成都将坚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以新经济为主动能的新优势。

面向未来,成都将坚定不移支持新经济企业做大做强。一系列支持举措同步明确,成都将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机制,加快新经济活力区、天府鹿溪智谷、独角兽岛等新经济空间载体建设。此外,支持新经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成都将深化新经济企业海外行计划,构建形成立足国内、辐射亚欧的经济版图,鼓励有实力的新经济企业建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得境外知识产权,提升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竞争的能力。

打破工业、研发、商业形态分隔 全面推进产业核心区建设

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既受制于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的刚性约束,又取决于要素优化配置和经济弹性空间,是极核城市的发展基础和核心能力。成都将坚定推动空间结构调整经济地理重塑,加快形成人口经济综合承载力新优势。

成都将坚持以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建设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打破工业、研发、商业形态分隔,全面推进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载体的产业核心区建设,编制都市工业发展战略规划,以产业园区、特色街巷、综合楼宇为载体大力发展总部型、创新型、技术型、民生型都市工业。成都还提出打破产业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边界,推动传统经济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发展区转型升级为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空间。

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评价标尺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本

作为一座胸怀世界城市梦想的新兴城市,成都将以思维理念的超越、制度体系的包容、国际环境的营造,增强要素运筹、资源整合、流量控制、供配组织能力,坚定推动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加快形成全球运作资源运用市场新优势。

成都将主动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基本评价标尺,升级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本;深度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和外商投资准入,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包容审慎柔性监管制度,倒逼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优化等;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企业诉求“一键回应”,打造“蓉易办”成都营商环境品牌,全方位构建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展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实现成都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依靠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制度创新,提升资源聚集程度和配置效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此,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后发赶超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五项制度改革是此项工作的重点,成都将持续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零基预算制度,完善财政金融组合运作机制;持续深化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功能性建设任务管理规范,健全国资国企赋能机制;持续深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坚持“亩产论英雄”;持续深化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构建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持续深化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完善基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服务政策,实施差异化资源要素、政策扶持和政府服务,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