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蒲江女汉子 16天骑行到西藏

www.scol.com.cn  (2017-11-06 08:32:47)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林霜  

杨琼。

到西藏了。

骑行途中的杨琼。

若尔盖草原留影。

布达拉宫前留影。

杨琼的行程记录。

制图高翔

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

对于爱骑行和冒险的人来说,川藏线是人生必走的路,所到之处,无不是景。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独自一人骑行川藏线的可能性”,这条景色不凡的路其险峻程度和通行难度也不低,让不少年轻的骑行爱好者也再三思虑。面对这个探讨,杨大姐把概率变成了现实。

杨大姐叫杨琼,蒲江人,早在2005年就许愿要骑车到拉萨看一看。今年5月,杨琼决意要独身完成这趟骑行,从打定主意到正式出发,不到三个星期。5月6日出发,辗转42天,杨琼穿越川藏线到达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游历一番,于6月18日回到蒲江。

深秋初冬的季节,杨琼在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小旅馆说起了这趟骑行的故事,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露出掩盖不住的神采,“这一趟下来,感觉人心境不一样了,人大气了很多。”

爱好/

蒲江到成都 每次骑6个小时车

蒲江鹤山镇,一条深窝在汇源街道的巷子里,杨琼和老伴陈中一在这里经营一家小旅馆,已有二十几年光景。夫妻俩都是地道的蒲江人,陈中一养过蜂,后来又开起了旅店。每天与过往的旅客打交道,有时帮忙照看外孙女,日子过得舒心,也算波澜不惊。

学会骑自行车时,杨琼已经45岁。两个女儿上中学时,为了方便,夫妻俩给家里添置了自行车,骑车是从女儿那学来的本领。直到现在,杨琼也只会直接上脚蹬,那些或炫酷或自然的准备姿势,她都不会。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她对自行车的驾驭能力,学会骑车后,这成了她唯一的出行方式。

大女儿住在80公里外的成都,前些年外孙女还小,杨琼常在成都帮忙照看。每月往返一次蒲江的行程,杨琼就蹬着那辆平时骑来买菜的永久牌自行车,不慌不忙地赶路,从蒲江出发,路过寿安、新津,经由大件路再骑行至女儿家。这一趟下来,需要6个小时。

“明明坐汽车更快,为啥要这么累骑自行车?”面对这样的疑惑,杨琼不以为然,在她看来,骑行不辛苦,还很惬意,不用着急和时间赛跑,既能享受沿途风景,还能磨练意志、锻炼身体。

愿望/

骑行到拉萨 曾是夫妻俩共同的目标

骑行川藏线并不是杨琼突发奇想的决定。早在2005、2006年,杨琼和老伴陈中一就曾结伴骑车旅行,近的到过崇州、大邑、邛崃等地,两三天骑个来回;远的到蜀南竹海、九寨沟、黄龙,沿途的风景和风土人情,都是对旅行的馈赠;再远一点,骑到重庆、湖北、陕西,气势磅礴的长江三峡、雄奇的武当山、高亢的秦腔,都成了之后日子里,老两口对“冒险”的回味。

2005年,58岁的陈中一和53岁的杨琼历时42天,骑行3000多公里,游历了四川、重庆、湖北、陕西、甘肃五省市后,相约着要一起骑到拉萨去。

那一年,陪伴两人完成骑行的是两辆使用了十几年的凤凰和永久自行车,车上的斑斑锈迹丝毫不影响俩人的“战绩”,他们高兴地与自行车在每一个风景区拍照留念,平日里,这两辆座垫都有些开裂的自行车只是两个女儿上学的交通工具。

出发去拉萨前,杨琼给自己申请了一个微信号,取名“孤独行”。老伴今年70岁了,原本许愿一同前去。可腿关节偶尔会犯病,放弃同去,“这是我们很久以来的愿望,我还是要赶紧去沿途走一遍。”

囧事/

临出发购买装备 骑山地车上路不会调档

杨琼说走就走,从作出决定到出发,间隔不到三星期。

蒲江骑友听说杨琼的骑行大计,连忙跑来杨琼家里看看她的装备,却扑了个空。临走前半个月,杨琼才跑到专业自行车店里添置装备,“别人出去骑的都是好车,我还是去买个好点的吧。”一辆3000元的山地自行车,毫不犹豫地拿下了。

骑行川藏线,除了装备,身体素质也得过关,杨琼出发前刚好做完一年一次的体检,又骑着新车转了一圈眉山,练习体能。5月6日,她自信地出发了,那些经营旅店二十年如一日的日子,那些奉献给子女的岁月,这一刻变成了骑行途中自由的风,每一秒都弥足珍贵。

骑行第五天,杨琼就遇上一件囧事。快到雅江时,新买的山地车在上坡路上居然卡住了,“这三千块的玩意儿,还没我买菜的车好骑。”杨琼暗自嘀咕,找到了修车师傅,“我那时才知道山地车还有档位这回事,骑行的时候还要调档啊!”杨琼这才想起来,买完车就兴奋地径直回家了,连怎么调档都没跟老板请教,果真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骑趣/

写日记练瑜伽 沿途全是暖心的记忆

越骑越远了,远处峰顶峭崖上的皑皑白雪越来越清晰可见,头顶朵朵白云飘,每一朵云的边界都是那么清晰,还有脚下正在经过的色彩分明的路,凑成一幅层次分明的画卷,每一秒都是绝妙的视觉体验。每个地方都美,每个地方又都不一样,美得不可复制。

一路骑来,杨琼也并非真“孤独行”,骑行途中的盈盈笑脸和亲切的乡音,都不自觉地拉近了她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出发的骑友,偶遇的同岁刘大爷,二郎山认识的小伙子阿伟,还有好多殊途同归的年轻人,短暂的相遇、寒暄,而后分别。“有个伴虽然好,但我体力不如他们,我就自愿自己走。”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独自完成骑行的杨琼选择让骑友先行,自己随后,慢慢赶路。

那些旅途中偶然结识的骑友也温暖了彼此的旅程,有的分享热水,有的借她气枪,有的帮忙修理装备,“只可惜,还有好多人我们没有留照片。”完成骑行后,他们变成了杨琼微信里的朋友,亲切地唤她“杨大姐”。

一路骑行,杨琼一直随身携带一个作业本,每天睡觉前,她都在这个有些泛黄的本子上写日记,按时间排序,工工整整,那些没能留下影像的同行友人和沿途见闻,都写进了日记里:

“拖包师傅免费拖包。”“他们很热情,帮我把山地车调整好,师傅在雅江接我们。”“高尔寺隧道5682米,隧道时骑车走路,而后下来全是坡。”“昨天住理塘的禾尼乡,住宿条件很好,免费泡温泉,昨晚下雪,早上起来一看满地满山都是雪,很美。”“从理塘出发,沿途的风景、路就跟红原的大草原差不多。”

起床后,她在住处找个角落,练一小时瑜伽,这是她坚持了十五年的习惯,一天也没落下。

一路风光旖旎,没有高原反应,没有身体不适,骑行16天后,杨琼经由川藏线抵达拉萨。

游历/

用肢体语言和微笑 也能玩转尼泊尔和印度

到了拉萨后,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是尼泊尔和印度,这段路程就不能骑行了,只有坐车前往了。

对于尼泊尔和印度,杨琼是有备而来的。曾在书本上看过泰姬陵的风采,尼泊尔和印度又毗邻西藏,杨琼想着这次一定要借机过去看看,出发时特意带上了护照。5月22日,抵达拉萨的第二天,杨琼便去办理出境手续。

等待签证的日子,杨琼把山地车托运回家,一身轻松地在拉萨街头闲逛,布达拉宫、大昭寺、西藏博物馆,那些庄严又肃穆的地点建构起她对圣洁的想象。她也感动于拉萨街头的三步一叩的跪拜,“我不是佛教徒,但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虔诚。”

办好签证,杨琼又一路从尼泊尔游到印度。在尼泊尔街头看见牛在街头踱步,而车要给牛让行;在印度恒河,每早日出时,男女老少会在河边晨浴。“印度的古建筑比较多,比如新德里的泰姬陵,那种古朴样式的建筑让整座城市都很宁静。”

说起这趟旅行,杨琼热烈又真诚,那是真正触碰过城市生活后的体验,其实她完全不懂英语。游历印度时,杨琼住的小旅馆旁有个小餐馆,老板会中、英、日等多国语言,“我就每顿都去他馆子里吃,吃完了再跟他打听路怎么走,反正隔得又不远。”话音未落杨琼又开始大笑,这一路,靠着爽朗的微笑和开放的心态,她成功地化解了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各种交流障碍,有时以肢体语言表达,有时寻求年轻游客的帮助,有时甚至只是微笑。

42天后,杨琼结束旅行,回到蒲江。日子跟以前一样。依旧是晨起练瑜伽,每天中午坚持骑车去白云乡转一圈。

这42天的旅行是杨琼视若珍宝的经历,那些日日夜夜里见过的善和美,开始不自觉地嫁接到了生命力,散发出应对生命的从容和睿智,“整个人都大气了,开阔了。”不知不觉地,她又开始计划明年骑行贵州的事儿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秦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