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邀请上海专家举行建市三十周年暨“5.12”灾后重建十周年转型发展研讨会

www.scol.com.cn (2018-05-15 17:01:40) 来源:市新闻中心
编辑:林霜  

5月13日,都江堰市建市三十周年暨“5.12”灾后重建十周年转型发展研讨会在都江堰图书馆召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同济大学知名教授张尚武、夏南凯,规划建筑专家谢振宇、赵颖、高崎,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吴金城,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屈军,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袁明,都江堰市政协副主席、规划局局长周俊等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参加,共同探讨研究了如何发挥重建后优良硬件设施的作用,实现城乡转型升级的课题。会议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肖达主持。

5月12日,当年对口援建的重建规划专家们重新回访都江堰,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总结评估了震后规划工作的实施效果和建设项目的使用情况,肯定了都江堰震后十年来,在各类规划引领下,通过政府领导、群众主体、上海援建、社会参与的多方努力,立足重建,实现了城市振兴,迈入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新阶段。特别是壹街区从规划理念到项目落地的实践经验,成为了全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案例。同时与会领导和专家对当前都江堰城镇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如何顺应时势实现城镇的转型升级发展进行研讨,提出围绕成都市“西控”战略和建设公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城市规划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沟通和指导,为都江堰市转型发展建言献策,有力推动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周俭指出,壹街区的规划建设经验对上海同济的规划设计工作模式有参考意义。壹街区是上海援建项目中规模最大、配套最全、影响最高的民生工程,已成为都江堰市最具吸引力的公共开敞空间,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壹街区的城市建设保留了都江堰的城市记忆的,延续了两地的市民情谊。在设计中排除万难,坚持采用工业建筑改造的方式完成图书馆设计,并保留了烟囱等工业记忆。颐湖的设计既体现了上海和都江堰人民手拉手抗震救灾的精神,同时传承了道教文化和水文化。整个建设过程离不开规划设计的技术引导和两地政府对重建的支持。为进一步盘活商铺资源,提升街区活力,都江堰要建立规划的长效、动态机制,以动态发展的视角,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调节商业业态的更新。在“西控”战略下为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要抓住生态环境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以旅游为主导多元化、复合化的产业发展。以城带镇,以镇带乡,通过场镇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激活乡村经济发展,使场镇成为农村的经济和贸易活动中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彭震伟强调,都江堰市壹街区的规划建设是可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虽然是不同的团队,不同的教授领衔,但在壹街区的实践过程中既体现了统一,又彰显了各自的个性和风格。回顾十年的建设,灾后重建规划从最初编制完成重建目标,到现在发展背景发生很大变化,面向未来规划都江堰应更多的从老百姓需求出发,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前提,从都江堰丰富的优质生态资源出发,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生态产业为路径;其次要利用好地震文化遗产,与双遗产共同加深都江堰本土文化,发展好文化旅游,包括绿道和公园城市建设,都应该有都江堰自己的特点。绿道的建设标准要因地制宜,比如一侧连续贯通,另一侧以休闲活动为主,注重规划、建设和管控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大灾大难之后,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对同济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历练,同济全程参与灾后重建并收获了宝贵的友谊和经验,未来和都江堰已密不可分,将开展持续的跟踪和合作,尽自己所长,为都江堰实现更好的转型贡献力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尚武说道,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对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位至关重要,大家的援建精神和做法值得发扬,这些实践对规划院、企业文化都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另一个方面,规划要考虑灾后重建城市的长远发展,有可持续性,将规划理念真正的落地实施,成为有效的项目;在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方面,结合都江堰丰富的生态价值,突出公园城市的特点,既要有生态公园、森林公园,也要有城市居民日常休憩的绿地场所。要结合百姓生活和社交需求,科学制定绿地规划标准和尺度,同时要注重开放性,让城市绿地、林荫道等生态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得到大幅提高,真正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工、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南凯指出,中国社会当前的劳动人口开始下降,农村居住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因此规划要有超前的发展理念和前瞻性,基于当前社会状况和未来发展有科学的预测,对规划思路及时更新并调整,对城市空间规划适当留白,时代变化需要有新思路。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肖达指出,十年来,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参与都江堰市规划建设项目200余项,为都江堰市规划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都江堰市壹街区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小街区规制”的典范。通过对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都江堰市区域发展格局已形成,城镇功能发展较为完善,城乡环境品质得以极大提升,GDP在2007年基础上增加了2倍,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抗灾防灾能力较强,但也存在山地景区联建量过度、城市摊饼蔓延过度、新区发展引导不力、产业多元复合性发展实施不力等四方面的问题,需要在下阶段予以优化和完善。

据悉,2017年,结合成都市四级规划体系提升工作和“西控”战略要求,同济规划院为都江堰市四级规划体系提升工作继续献智,提出“双限双减,双提双优”的总体发展策略,切实贯彻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目前都江堰市应立足生态优势,做强旅游发展,完善旅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都市分院副院长谢振宇说道,壹街区中的建筑设计是值得思考学习的经典案例。一是颐湖、林荫带和绿心岛对周边环境形成了良性的生态涵养,同时满足了市民社交、游玩、健身等需求,通过规划实施,壹街区已经初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小镇;二是从建筑设计角度来看,小街坊、密路网组成的慢行道路系统和合理设置的停车场点位,避免了道路拥堵,周边环境配置很好的契合了建筑风貌。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赵颖说道,回顾壹街区的建设过程,有两点非常值得总结学习的地方。一是规划建筑设计到实施的工作机制,能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让设计作品落地,并实现最初的规划理念,离不开周俭院长在各位设计师之间的协调。在天灾面前,大家万众一心,目标一致,虽然过程中有各种碰撞、磨合、修正,但还是排除了各种干扰因素,从一个区域性的规划,到控规,再到每一栋建筑的设计,一步步落实下来,这种团结一致、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是非常值得总结学习的;二是设计师只是规划了城市项目,最终城市的生长是由当地居民来进行丰富完善。比如建筑交付使用之后,居民会结合自己的微观需求去加遮阳棚,防盗窗等,店铺招引过程中也会有各类店招、广告牌等,因此,可以考虑在城市管理中提前进行风貌规划和相关建筑立面的规范引导。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高崎指出,规划设计作品是一个动态反馈维护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变化,使用者会结合自身需求不断进行更新维护和改造完善,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可能远远超出设计师最初的设想和所交付的成果。规划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在设计之初要尽可能细致地考虑使用者的各项需求,考虑使用者的方便以及后期的可实施性,但更重要的是要为后期的动态维护预留空间。如都江堰壹街区的公园和人工湖,能够成为片区绿心是我们所预想的,但成为了最具活力的城市核心却是超出了我们最初的设想。在地震临时安置区的安置政策也是针对特定时期灾民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不同于平时的政策,规划必须要考虑当时实际的需求。在当下的绿道建设中,也应考虑游客和沿线居民在当下和以后的生活生产需求,将公共开放空间与商业业态进行合理的配置,尤其是核心区的绿道,更离不开创意产业等业态的支撑。

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吴金城指出,都江堰壹街区项目体现超前的规划理念,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先行,采用窄路密网、慢行优先的小街区、组团式发展模式,实现空间规划、功能布局和建筑设计三者高度统一。在规划中最大可能的保存城市记忆,如由造纸厂改造成的都江堰图书馆很好地传承了工业文脉遗产。同时以“上海风情、川西风貌”统筹片区设计,提亮并丰富了都江堰城市建设的色彩体系,成为两地合作的精品项目。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屈军强调,都江堰市要依托生态环境和旅游优势,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拓展产业生态圈,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绿道的建设开发应充分利用水文化、古蜀农耕文明等资源,实现农商文旅等产业功能的串联,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服务体系,同时在规划和实施时也要充分结合实际。城乡发展必须尽量制定政策吸引人才和资本流入,进一步细化社会分工,提高市场运作效率。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