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金堂县依托规模化农业基地 花田中“开”出全产业链

http://www.scol.com.cn  (2016-05-02 11:01:54)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侯雯雯记者 陈泳  

今日关注:规模化农业基地

进入5月,芍药花开得正艳。驶上金堂大道南段,一路上车来人往,人流如潮。

竹篙、广兴、福兴……听到这些名字,许多人脑海中立即闪出“边远”的字样。可是,就在这相对边远的地方,一系列从供给侧着力的新思路新方式却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带动需求,当初的苗木基地不仅成为热门的赏花基地,还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据悉,今年春天,竹篙、广兴、福兴这一线的园林引来了最高10多万人/天的客流量,预计这个赏花季将带动旅游收入、土特产销售等突破5000万元。

花田+乡村旅游 带来无限效益

送走当天的最后一批客人,金堂县宝塔樱花产业园业主李晓琼既疲惫又兴奋——以前的计划不过是想搞个苗木基地,没想到现在“火力全开”,每年就花开这一季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苗木收入了。

宝塔樱花园的邻居——广兴芍药基地也有着同样“幸福的烦恼”。在建设之初,这里原本规划的是一片中药材基地,可当姹紫嫣红的芍药花开出来,便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大家在花田中拍照、喝茶、休闲,临走还会买上几盆芍药盆栽或土特产,附近的餐馆、农家乐也是家家爆满。“药材收入一分没减少,旅游收入竟然比药材还高。”园区工作人员说道。

一亩土地的收入,不管种什么都是有限的,但如果加上第三产业,就会带来无限的效益。“‘第六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但要让这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就必须从供给侧入手进行改革。”据广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是成都市的现代农业大镇,1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园区达27个,规模经营面积达1.6万亩。为将土地上一产业的收入延伸到三产业,该镇依托特色规模种植基地,启动了“花田广兴”建设,大力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了占地6平方公里的“花田广兴”乡村旅游景区,全面动员业主发展乡村旅游,目前,该镇已被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四川省生态乡镇”荣誉,并被纳入成都市重点打造的十八个赏花基地之一。

花田+互联网 搭建全产业链平台

“春暖花开,爱在花田——情花芍药深情绽放等你到来……”这段时间,成都市民王先生的手机上不时地都会收到“花田广兴”APP信息的推送,王先生告诉记者,自从下载了“花田广兴”APP公众号,他已经是这里的老客户了。

打开公众号,各种信息和互动活动琳琅满目。全镇的旅游点位、农家乐接待能力、活动信息等第一时间进行公布,还有当地的优质农产品展销。“早就想搞农家乐,又怕没生意,今年我家装修了5间房出来,立马挂在APP平台上,每个周末都能订完。”当地农户刘敏兴奋地告诉记者。

广兴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和以往“做好景区再等客来”的模式不同,他们通过互动平台征集了不少市民的意见,并邀请专业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境内的旅游点位进行适当调整,并通过游客反映情况来作为进行星级评定的主要依据。

和火爆的人流相对应,这段时间,广兴镇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郑宇几乎每天都守在电脑前,忙得不亦乐乎。“查看订货信息—确认订单—统计—安排发货”。郑宇飞快地敲击着键盘,一边查看屏幕,一边在面前的本子上做着记录。据他介绍,广兴镇已形成杂柑、特色水产、观赏花卉、调味品原料“四大主导产业”,规模经营面积达1.6万亩,此次以樱花为切入点,以互联网为平台,恰好将整个产业链串联起来,不仅实现了当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还让资源得到了最优的配置。

花田+私人订制 创造无限新需求

从成南高速竹篙出口刚驶上金堂大道,公路两旁的车辆密密地排了几百米。在一块“花漫天下”的大门口,停放了不少车辆。园区不收门票,成片的樱花、红枫林下,到处可见成群的游客。

“这里环境幽静,可以赏花还能登山健身,以后我也要来订制一个属于自己的养生养老基地!”成都老人李光辉告诉记者。

基地的李总并没有像其他园区的老板一样忙上忙下,他的桌子上有厚厚一本园区的规划。园区的名字叫作“花漫天下私人订制生态休闲农场”——这才是他的终极梦想。

据李总介绍,这个以园林和中药材为基础的基地占地3000亩,共有26公里观光道路,包括10万株樱花,3万株红枫以及胭脂脆桃等各种果树3000株,同时还有500亩中药材。“这些苗木和中药材都是我们精选的,既有经济价值也有观赏价值,每亩平均能带来5000—10000元的收入,而且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美不胜收。”而根据规划,5年内基地的中药材将发展到10万亩。

在此基础上,园区正在着手开发野花种子生产销售、樱花粉、樱花精油等配套产品加工、中药材配方制剂等相关产业,并针对私人订制服务等,“目前已经有大机构投资跟我们合作,总投资将达到3亿元,我们希望打造一个以城市人寻根、梦回田园的乡愁情感为依托,以私人订制的全新理念为突破口,融入川西林盘的建筑文化,成为一个留得住农味,寻得出精彩的乡村养生旅游目的地!”李总说。本报记者 陈泳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