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万兴乡1.2万余名生态移民搬下龙泉山成为“新市民”

http://www.scol.com.cn  (2017-06-19 08:17:00)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侯雯雯  

  生态移民搬家下山。钟伟 摄

  彻底避险,根治贫穷,万兴乡1.2万余名生态移民搬下龙泉山成为“新市民”——

  □本报记者 张守帅

  龙泉山腹地,2350多人的斑竹村,人去、房倒、山空,建筑物只剩下村委会。赁居各处的村民拉了个微信群,有个话题热度不减:“装修”——年轻的谈风格,年长的比价钱。最迟在今年底,村民将在10公里外西河镇的安置区,重新集结。

  一个月前,成都市龙泉驿区万兴乡观斗村、公平村、斑竹村、梨园村、止马店村、大石村、大湾村相继分配安居房,涉及群众1.2万余名。

  他们作别故土,从“极贫极旱”、地质灾害频发的万兴乡,整村移至富饶便利的西河镇,被称为生态移民。

  如果算上此前移民和搬迁的大兰村、鲤鱼村,万兴乡的移民数量达到1.5万名,仅剩下一个场镇社区等待搬迁。

  “期盼已久,迫不及待。”斑竹村村民彭怀云对“新生活”无限憧憬。移民带给他生存“安全感”,而带着“财产”进城让他对未来充满底气。

  

  先摸石头再过河

  彭怀云是村上的种植能手,对从土地上“掘金”颇有心得:2亩地种水果,4亩地种蔬菜,“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光景最好的那年,毛收入六七万元。”可就连他也感叹变数太大,最大的一项就是天气。

  斑竹村靠天吃饭。“今年以来,还没下过一场透雨,桃子长不大,菜秧子长不高,赶上这样的天气就恼火。”多年种地,彭怀云最大感触是“难以捉摸”,“别看现在干旱减产,转眼就可能是洪涝绝产。”更多年份中,他在土地上的毛收入只有两三万元。

  这还不算什么,万兴乡地处龙泉山地质脆弱带,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许多村民不得不在汛期提前做好避险准备。

  大兰村村民林宗勇终生难忘:一场大雨过后,院落后墙被泥石流完全覆盖,“屋内灌满泥浆,像有双手推着山上的泥沙石头往下滑。”每隔一段时间,散居在山间的村落,就会上演“林父三迁”“梁父三迁”“王父三迁”的故事。

  安居难、出行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就业难、通信难、发展难、增收难……重重难处,几乎断绝了年轻人扎根乡村的想法。因为修路征地,观斗村3组村民王诗勇作别家乡,成了令人羡慕的“幸运儿”。

  “与其愚公移山,不如移民进城。”2007年,龙泉驿区在大兰村探索整村移民实践,也就是从那时起,斑竹村党支部书记何明秀,劝村民别再修新房,“我们也会搬”。

  村民心里没底,但有现成的观摩对象。林宗勇在城市社区分配了住房,购买了城镇养老保险,过上了新生活。彭怀云几次去熟悉的朋友家做客“打探”,不禁心生向往。

  村民的心态,普遍发生了转变。陈伟是万兴乡生态移民办主任,他说村民最关注两个问题:移民成本和生计保障。“大兰村的成功实践,让大家从‘要我搬’变成‘我要搬’。”

  时不时就有村民跑去找陈伟,询问“日程表”;还有些更急迫的,给各级领导信箱写信“催促”。

  

  统筹城乡升级版

  生态移民的成本投入,影响着进度。

  万兴乡党委副书记曾祥旭说,“三充分一持续”是生态移民的目标,即要充分安居,按照住房人均35平方米进行安置;充分就业,动态消除移民“零就业”家庭;充分保障,购买城镇社保养老;同时,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改变山区农民世代延续的贫困“宿命”。

  按照龙泉驿区统筹委规建处处长蒲成的测算方式,生态移民的人均成本在35万元—45万元。目前龙泉驿区已有3.8万生态移民实现进城,预计今年还将有1.9万人。面对这么庞大的群体数量,钱从哪里来?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提供了办法。龙泉驿区引进信誉好、实力强的多元投资主体,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整理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挂钩到城市规划区使用。

  以大兰村为例,生态移民投资4.1亿元,整理出集体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362.1亩,置换到城镇规划区产生土地出让收入10.8亿元。

  “级差地租的收益,最大限度地让渡给群众,让生态移民助力富民安民。”蒲成认为,生态移民工程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和投入的进退平衡。

  彭怀云对斑竹村的安置点赞不绝口,“去看了不下20次!”那里位于西河镇,成洛大道旁,紧邻地铁4号线二期站点,周围商品房的售价每平方米超过6000元。彭怀云一家5口人,按照政策,他家分得175平方米住房,他选了一个套三(105平方米)、一个套二(75平方米)。这个安置点还靠近神龙汽车成都工厂,有利于就业。

  移民的前提是自愿,至于是否划算,村民有自己的“小九九”。彭怀云已经算清楚了:家里4个人上班,人均月工资超过2500元,一年收入12万元;老父亲每月的养老金超过2000元,一年收入又是2万多元。“跟种地比,比风调雨顺时的收益还高。”

  他还学了个新词:“投资回报率”。原来,安置点修建了临街铺面,村民可以按照人均10平方米的标准入股兴业物业(每平方米1500元),用于统一经营。“每平方米租金保底15元,每人每年分红1800元。”这个数据,也是彭怀云从大兰村“取经”得来的,在入股兴业物业这个问题上,他丝毫没有含糊。

  何明秀说,村民为新的小区取了个名字,叫“馨竹园”,是一个温馨的家园,也寓意是从“新”起步。

  

  尊重村民智慧

  “馨竹园”还未正式交房,村民的房号已经明确,彭怀云家一套在5栋19楼,一套在6栋7楼。房号是抓“红包”抓来的。

  村民最担心分房时有“猫腻”。5月11日,观斗村在万兴乡政府举行预分房,村民梁全财一听分房规则,感到吃了“定心丸”。

  分房分两轮抓阄,第一轮抓“顺序”,确定谁先谁后;第二轮抓“房号”,全凭手气。“不搞电脑摇号,就现场抓。”梁全财说,为突出这件事的喜庆,村民找了一个大筲箕,抽的不是纸条,全是“红包”。

  900多个家庭参与,梁全财抓到了608号,虽然次序靠后了点,但他对抽到的楼层很满意,26楼。

  从今年2月底,就有完成旧房移交的村民陆续搬离故居,搬迁高潮时,一车车的家具沿着蜿蜒的道路走出深山。在入住新居前,政府对每人每月给予180元的过渡安置费补贴。

  彭怀云则决定年底搬到新家时,彻底与过去“断舍离”,“家具全部赠送给现在的房东。”带着财产进城,带着财产增值的预期进城,是他敢于“断舍离”的“底气”所在。

  尊重村民智慧,壮大村集体经济,万兴乡还在做一个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尝试。

  该乡9个村和1个社区,每个出资50万元,共同成立了好秾人安全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后者在邻近安置点的黄土镇,流转3000亩土地,探索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据董事长李康清介绍,由于部分生态移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公司将1800亩土地租赁给他们,对剩下的1200亩土地进行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开发。

  “好秾人的核心业务是配送和超市。”李康清说,目前公司承接了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的食堂蔬菜配送业务,在龙泉驿区内布局了11家平价蔬菜超市,每年还出栏生猪3000多头,预计今年销售额将从去年的2600万元跃升至5000万元。

  去年,好秾人实现分红50万元,今年会是多少呢?彭怀云猜不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搬下山来的第一年,会是一个“新市民”的喜庆年。

  最早搬迁的大兰村,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彭怀云想到,若干年后再回首,他曾经的家乡一定会被人记住,那里已经成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