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两年,成都郫都区——荒地找到婆家 分红富了农家

www.scol.com.cn  (2018-01-04 14:34:34)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林霜本报记者 张 文  

  核心阅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成都市郫都区被国家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后,一些村集体成立企业法人,推动土地入市融资,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旅游、农业,使得353亩闲置地找到了“婆家”,村集体及个人获得超过1.7亿元的入市分红,增收效果明显。

  塔吊耸立,搅拌机轰鸣……昔日宁静的村口,这些天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村支书高德敏满怀畅想:“这座花园式度假酒店修起来,村民的收入保准翻番。”

  这是四川首宗入市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按照规划,除了度假酒店,此地还将配套建起情景式美食体验街区、生态风情休闲中心。“不但有入市分红,家家户户还能开农家乐,吃旅游饭。”高德敏说。

  自从郫都区被国家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在两年多的实践中,353亩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找到“婆家”,带动发展创意农业基地、农耕体验园等160多家,试点村农户产业化经营面积达94%以上,村集体及个人获得超过1.7亿元的入市分红。

  “只要公开透明,谁不同意把荒地利用起来呢”

  以前,战旗村曾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先后办起酒厂、铸造厂等。然而,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村办企业相继关停,土地也随之荒废。

  此后,战旗村试着组建现代农业股份合作社,用建设用地入股与城市资本合作投资,共同开发旅游项目。但根据政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无法办理土地使用证,不能办理融资,因此鲜有企业敢接盘。

  “集体建设用地不能耕种,也不能出售,荒着太可惜了。”高德敏介绍,最多时,在战旗村共有7块、总共约100亩的集体建设用地被荒置。

  转机出现在2015年年初——郫都区被国家确定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区。当年3月,区国土、规划等部门按照“符合规则、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三原则,通过定基数、定规模,并结合权属来源、入市可行性等因素,确定了试点工作的首批入市土地。

  入市主体的资格如何认定?收益如何分配?

  在村民反复讨论后,战旗村决定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入市的方式、途径、底价由村民代表民主协商;入市后土地收益的内部分配和使用,由村民集体决策,现金收益按会计年度进行分红。“集体的土地,集体说了算,只要公开透明,谁不同意把荒地利用起来呢?”对土地挂牌入市表决时,村民朱建勇和其他村民们一起投了赞成票。

  根据战旗村的成功经验,郫都区制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办法》等规定,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行为进行引导。“目前已经成功入市的例子,实施主体都是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吴诗东认为,村集体按照《公司法》成立企业法人,更容易为市场所接受,进行土地入市挂牌也会更加规范和便捷。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意味着和国有建设用地实现同价同权。“是否真正同权,要看能否进行抵押融资。”拍得郫都区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四川迈高旅游公司负责人表示。

  为保证土地融资的顺畅,郫都区出台了相关的抵押和贷款规定,将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纳入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保障范围,由市、县两级风险基金按4∶6的比例分担风险,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目前,首宗入市地块已成功融资410万元。

  目前,郫都区已完成30宗共353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获得成交价款2.1亿元。

  “去年最忙的时候,我一天接了23桌,吃饭、喝茶都要预订”

  去年秋冬时节,三道堰镇青杠树村的美景在成都人的朋友圈中刷了屏。

  “去年最忙的时候,我一天接了23桌,吃饭、喝茶都要预订。”青杠树村村民邱应章说。村里,因农家乐而致富的村民还有900多户。

  然而,几年前的青杠树村却是另一派光景:全村932户2251人,守着空置的土地过穷日子,全村90%以上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2012年,村里从银行贷款6800多万元启动村落改造,希望借此发展乡村旅游。修起了川西民居,改造了湿地生态,银行贷款却成了沉重的负担。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青杠树村带来福音。2016年7月,青杠树村首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近百亩挂牌上市,由一家企业以近6000万元的价格竞得,帮助村里还清了大部分债务。

  资本下乡,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青杠树村继续整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并以此作为出资,引进外部企业共同成立管理公司,参与村里旅游资源的运营。2016年,青杠树村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0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5万元,同比增长16.3%。

  在村民受益之外,入市的红利,更体现在资产少、底子薄的空心村向实心村转变。出让收益款,按照2∶8的比例进行分配:郫都区已经出让的30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中,相关农民集体及个人获得了超过1.7亿元的土地收入,其中约1.36亿元用于集体经济的积累和发展,约3400万元用于农民股东的现金分配。

  “把更多红利留在村里老百姓自己手中”

  作为知名品牌“郫都区豆瓣酱”的产地,郫都区发展出颇具规模的“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实现一、三产业互动。但最近,这个园区碰上了烦心事:按照规划,园区力争在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然而3.7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即将用完,还有大批企业等着落地。怎么办?

  同时,20公里外的炮通村村民由于地处成都市饮水水源地核心区,根据生态红线政策,为保证水源地水质,村民们即将搬迁。

  以问题为导向,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契机,一个大胆的设想在郫都区应运而生:结合成都饮用水源保护区徐堰河、柏条河农村集体建设生态搬迁用地整治工作,统筹全区零星分散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调整到产业园区集中集约开发利用。同时,启动实施对水源生态保护区的整治复垦工程,将用地使用权指标跨村组调整到川菜园区。这是双赢的设计:炮通村的村民搬入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川菜园区也不再为用地而发愁。

  面对政策机遇,高德敏陷入思考:“我们村集体经济组织用40万元收购了一家铸造厂的10亩土地,下一步我们还将收购旁边一家企业土地20亩,用于打造康养、民宿等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对于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高德敏有了自己的盘算:“入市后我们用这些地引进企业联合打造,或者干脆看准后自己干,把更多的红利留在村里老百姓自己手中。”

  “过去很多年,我们聚焦于城市发展,现在要将美丽新村建设与城市发展统筹协调进行。”郫都区委书记杨东升表示,在政策引导方面,将会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时以良好的生态底本,让乡村获取更多的红利。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