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青城翠色来天地 古堰文脉润古今

www.scol.com.cn  (2018-01-29 09:02:44)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林霜杨华春  

【核心提示】

规划总目标

立足“生态为本、文化为魂”,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城市发展总体定位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组织中心。

作为成都“西控”区域核心区,都江堰市承担着成都平原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在新时期,如何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城市空间“西控”总体要求?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都江堰市找准战略定位,一条绿色生态美学路径全新呈现。

对标新时代,开启新作为。紧紧抓住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契机,都江堰市抢抓城市能级跃升的新机遇,致力于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组织中心,朝着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保护好生态空间】

抢抓“西控”机遇实现高品质发展

明确提出“双限双减,双提双优”的规划提升策略

规划讲究延续性,在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都江堰市继续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位,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保护措施。

“都江堰处于成都‘西控’战略核心区域,‘西控’不是限制发展,而是要求我们高端定位、转型升级,实现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发展。”都江堰市规划局相关人士介绍说,为此,在本次城市规划中,都江堰市抢抓“西控”转型发展机遇,明确了减量化、精品化发展的思路,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来审视城市,高起点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立足“生态为本、文化为魂”,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为目标,都江堰市将城市发展总体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组织中心。

实现高品质发展,本次规划中都江堰市明确提出了“双限双减,双提双优”的规划提升策略。保护好生态空间,控制好发展规模和开发强度,强化生态文化资源品牌,坚持旅游主导加快推动旅游布局向全域拓展,三次产业向旅游聚焦,城市功能向旅游配套,构建“双心两区”全域空间发展格局,给都江堰市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塑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

“在此次城市总体规划中,我们提出要突显生态、文化、旅游这三个都江堰最鲜明的特色。”据介绍,具体说起来,都江堰市就是要在控制好生态红线,控制好产业准入门槛和控制好城乡发展规模上做文章,通过“双限双减,双提双优”来实现转型发展。“双限”就是限制生态影响要素和城乡发展规模;“双减”就是减缩近山建设规模和滨水建筑体量,把山水空间给亮出来;“双提”就是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全域旅游体验;“双优”就是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借助于专业的规划研究设计团队,系统谋划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让都江堰市“显山亮水、秀城融绿”的生态田园城市特质更加突显,生态绿色产业得以提档升级。

落实到空间布局上,都江堰市深挖“熊猫、道、山、水、田、林盘”特色生态文化资源,进一步优化构建了“双心两区”的全域空间结构。其中的“双心”是:打造集文化娱乐、商贸服务为主的主城区旅游城市核心,以康体养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高端酒店集群为主的青城山旅游服务中心;“两区”中的大青城沿山旅游发展区,包括高山河谷旅游度假、浅丘运动养生度假和大青城康体养生旅游度假三大功能板块。另外一区是田园生态发展区,依托都江堰精华灌区,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和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优化好产业布局】

形成旅游产业全链式发展态势

努力构建四大产业园区产业生态圈

“都江堰市拥有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大熊猫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城山-都江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人文资源,同时也是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拥有如此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在重塑经济地理的修编中,除了重点优化城乡空间形态,还重点优化了产业空间布局!”

“双心两区”奠定了都江堰市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都江堰市在优化产业布局中,提出一条绿色生态的产业发展路径,即优先发展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田园生态发展区四大产业园区。

按照具体规划,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着力打造动漫、特色餐饮、秀场演艺等产业业态,建设集主题娱乐、文化创意、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文化娱乐生态圈;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着力开发康疗养生、生态旅游、度假休闲、户外运动等度假旅游产品,建设国际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围绕涉旅工业,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健康绿色食品、特殊医疗食品、户外运动装备产业,建设新经济产业集聚区、高端绿色科技示范区;田园生态发展区,着力打造自流灌溉田园、水润天府文创、现代水利功能拓展、道源养生农旅示范四大产业功能板块,保护川西林盘聚落,建设田园综合体,打造都江堰精华灌区。

以四大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品牌为基础,都江堰市将形成旅游产业全链式发展态势,实现全要素提升,旅游与其他产业相融相盛,城市、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

“如果把规划比作一副骨架,那产业就是血和肉,规划必须要与产业相结合。在产业发展上,都江堰市坚持用产业生态圈理念,围绕构建现代生态旅游体系,统筹推动三次产业旅游化、集群化发展,着力打造主导引领、共生共赢、有机循环的产业生态圈。为此,以产业园区为引擎和抓手,坚持集聚化、专业化、品牌化导向,打造了这四个主导产业集聚、功能配套完善的产业功能区。”据介绍,为加快园区产业培育,构建四大产业生态圈,都江堰一方面提出腾笼换鸟,高效利用存量产业用地,同时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加强环境保护督查力度,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大力鼓励与文创、旅游、康养、绿色科技、旅游装备研发制造等相关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新经济项目入驻。同时,为保障园区建设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高端绿色产业引进和人才安居保障措施,政府已投资启动标准化厂房、专业楼宇、人才公寓等项目建设,将通过“租售并举”方式提供给新经济项目使用。

【提升好生活品质】

加速打造现代美丽乡村

努力争当成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和示范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提高城市和乡村的生活品质?都江堰市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为促进农村地区发展,此次规划都江堰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优化都江堰市城镇体系,规划构建“主体功能区-特色镇-一般镇/新型社区/林盘聚落”三级城镇体系,加大对规模小、布局分散的乡镇和居民点整理合并力度,形成以城带镇、以特色镇带动一般镇和社区的发展格局。以重塑形态,培育产业,深化治理,加速打造蕴含天府文化、独具川西魅力的现代美丽乡村,努力争当成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样板和示范。

根据规划,都江堰市制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措施,一是加快打造青城山、聚源镇等4个特色镇,以及187个农村新型社区;二是加快建设国家现代田园综合体示范区;三是着力修复都江堰精华灌区,大力实施灌区渠系整治,加快形成渠网密布、美田弥望、翠浪起伏的灌区胜景;四是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六是建立完善农村治理机制,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根本动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都江堰一直致力于在完善城市公共配套、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上发力。在这一轮规划中,将新增10个文化体育场馆,90个公服配套设施,三年内建成一级和二级绿道270公里,不断完善城市的公共配套。同时,加快通用航空机场、成都三绕都江堰段以及现代有轨旅游客运专线的建设。未来的都江堰,将是一个内外交通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让市民、游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专访】

都江堰市委书记 卢胜

“五个聚焦,五个作为”为保障

分三个发展阶段实现“国际生态旅游名城”总目标

说起都江堰,大家都知道这里有着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的水利工程,有道教发源地青城山,有大熊猫乐园、熊猫谷等等很多的城市名片。随着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城市空间发展的总体要求,都江堰在以前的基础上又具有了自己全新的历史使命和城市功能。

在全力推进“西控”的发展战略中,都江堰市立足“生态为本、文化为魂”,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为目标,将城市发展总体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组织中心。

那么,要实现本轮规划最终目标,需要我们全市人民共同坚持和努力。按照中央、省委和成都市委作出的战略安排,都江堰市提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现在到2020年,是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全面发力的“起步攻坚期”,主要以功能聚合为导向,着力集聚旅游产品、创新主体,休闲度假旅游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是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提档升级的“战略发展期”,主要以融合互动为导向,突出发展辐射川西乃至全省的旅游服务产业和区域旅游企业总部,区域旅游服务和要素配置功能切实增强,初步建成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阶段,从2035年到2050年,是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能级跃升的“品牌成熟期”,主要以转型突破为导向,不断集聚国内外旅游行业领军型、创新型企业,不断集聚国际资源、国际要素,国际化的城市形象和品牌全面提升,全面建成国际生态旅游名城,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都江堰市提出了“五个聚焦,五个作为”。一是聚焦生态文明,努力在增强区域生态功能上展现新作为。二是聚焦产业园区,努力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上展现新作为。三是聚焦城市治理,努力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展现新作为。四是聚焦乡村振兴,努力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展现新作为。五是聚焦天府文化,努力在塑造城市文化魅力上展现新作为。

都江堰是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成都市的水源涵养地,我们有责任把它保护好。同时,我们的城市因水而建,因水而兴,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天府之国,有了天府文化,可谓水文化乃天府文化之源。我认为,都江堰的规划要充分体现水文化精神,将水文化的内涵植入城市精神,弘扬“和善”的水文化特质,弘扬“融合”的水文化特质,努力塑造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对外开放新姿态和新精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周俭

抢抓“西控”的转型升级

真正实现“山、水、人、文”的协调融合发展

“上风上水”之地的都江堰,抢抓“西控”的转型升级,争做绿色发展的典范。现在的都江堰,正在全面布局自己的空间发展格局和全域产业发展。这次最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都江堰市结合对自身优势资源的梳理,提出了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规划目标,以及“双心两区”全域空间布局,尤为难得的是提出了“双限双减,双提双优”的规划策略。

都江堰市位于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交汇处,市域高程落差3000多米,拥有大熊猫、珙桐等珍稀动植物,且种类丰富,是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主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都江堰市“因堰生城”,以山为依衬,水为脉络,田为基底,路为骨架,形成了“山、水、田、林、堰”相因相借,且具有浓郁川西特色和田园意境的独特城市风貌,已有2000多年历史,青城山又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水文化和道文化已经成为都江堰市主要的文化名片。都江堰市作为世界双遗产所在地城市,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结合成都市的“西控“战略部署,本次规划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将主要落脚点放在生态守护、文化彰显、产业提升、形态优化上,完全符合中央十九大、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成都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本次规划的目标定位很精准、规划策略很具体也很有特色。我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规划管控措施和发展引导,肯定能使都江堰市的山水田园更加美丽,人文特质更加凸显,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更加精品化、链条化、系统化,可以真正实现“山、水、人、文”的协调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杨华春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