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温江区聚智汇力打造高智经济圈

http://www.scol.com.cn  (2017-07-17 08:39:16)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侯雯雯李颖  

  “创新是新一轮发展的源动力,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能力的源头,企业是决定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因此政产学研用要形成战略同盟和利益共同体,共同构建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的高新技术服务体系。”我市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如此定调协同创新。

  与之不谋而合的是,温江区委主要负责人在前不久会见美国普渡大学教授、2010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根岸英一时也谈道:“高校就是温江这个区域发展体系里的大脑,两只手其中一只是无形的手市场,一只是有形的手政府。”

  那么,为什么要推行“一个脑袋+两只手”的协同创新模式呢?

  温江认为,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来源,必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社会的“轴心”。但是,在推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知识资本化、市场化的过程中,既不能单靠大学的力量,也无法独自依赖市场,而是需要政府、大学和市场三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因此创新实施了“一个脑袋+两只手”的协同创新模式。

  推进半年来,又有何成效?

  今年开年以来,美国北卡大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相继“握手”温江,已建和在建的创新载体达200万平方米。“一个脑袋+两只手”的理论不仅有效破解了在大学-政府-市场之间长期存在的纷繁复杂的难题,更让温江区域经济有了巨大嬗变,生产力也实现了在和谐中的重构。

  “实际上,对脑袋和两只手的重新定位,就是对要素的重新定位和重新合理配置,然后糅合互融,迸发出磅礴的合力。”温江科技局主要负责人阐释道,在这里面,市场着力矫正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扭曲、背离规律、难以持续的问题,积极培育技术、信息、管理等效率型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府着力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土地要素供给、资本要素供给、信息要素供给、制度要素供给,强化政策集成,提升产业政策的可及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运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弥补市场失灵。高校或科研院所则在这两者构建的绿色理想环境下,参与到区域发展中来,推动知识的生产、转化、应用和升级,促使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协同进化。三者最终的交互形成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

  不可否认,温江推进“一个脑袋+两只手”的协同创新模式,有其天然的优势。域内拥有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19所,在校师生接近20万人,这些创新资源,将成为推动温江城市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些资源,如今是温江区打造西部科技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比较优势之一。

  正因如此,去年以来,温江区聚焦这个优势,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区内企业、地方政府作用,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提出打造“三医”研发小镇、构建高智经济圈、建设成都知识城以及知名的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聚集区、西部高校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宏伟目标。

  以位于成都医学城B区的“三医”研发小镇为例,未来10年,将围绕生物类似药、中药现代化、医疗器械等八大细分领域,加快转型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的传统链式模式,打通大健康产业链,最终实现“三医融合”+生物医学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跨界融合”,建成对接全球的生物医学技术转化中心、全国领先的新型医药医疗产业创新创业基地、西南最大的全链式生物医学产业聚集区。

  这大事件的背后,自然少不了高校的这个“脑袋”,来自中国的、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各种高校研发团队、顶级专家都将齐齐助力。

  有研发就有成果,有成果就需要转化。温江敏锐地抓住了市场的手,来带动成果转化。2016年,该区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新引进药明康德、科伦药业等重大科技研发、生产、服务企业56家,新增通德药业-四川大学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大帝汉克生物-西华大学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市级协同创新平台9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2.44亿元,企业专利申请量10796件、授权量7275件。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创新型企业400余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建成市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165个。

  此外,温江还正实施“头雁计划”,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实施“瞪羚计划”,支持创新型成长企业提质升级;实施“雏鹰计划”,支持创新型初创企业加快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到了很好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导入的市场竞争机制促使着初创或者久创企业们朝着符合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这是政府这只手在“脑袋”和另外一只手之间的必然结合。高校大量的应用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在区域的范围内将产、学、研三者结合起来,成为提升区域板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这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的核心内涵。习修鹏 本报记者 李颖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