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光华商圈”五年华丽蝶变

http://www.scol.com.cn  (2017-10-11 15:02:30)  来源:温江新闻网  
编辑:林霜舒静 李晓明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温江不断探索服务业发展路径。如何招商?如何繁荣商贸?如何汇聚人气?温江以“上下求索”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一道道难关,换来了如今以光华商圈为代表的服务业快速发展。

  据统计,2014至2016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由 158.8 亿元增加到 195.91 亿元,年均增速1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3.5%增加到45.9%,2017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9%,服务业对温江经济发展的支撑地位进一步凸显。

  “空城”不“空”愿景成现实

  五年前,光华大道沿线楼宇林立,光华新城初具模型。然而,却被外界诟病为“空城”。因为楼宇林立的表象下,这里商户入驻率偏低,商业气息微弱,人气也并不兴旺。

  “2012 年,温江楼宇消化速度远远落后于楼宇开发速度。当时温江楼宇以平均每年 10 万方以上的速度供应入市,但市场自发消化速度每年仅 1.5 万方左右,空置率较高。楼宇没有商业入驻,商圈氛围就很难带动,那时候‘光华商圈’还是只是一个愿景。”区商务局副局长邹永成回想起五年前光华商圈最初的模样。

  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温江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对温江经济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邹永成告诉记者,光华商圈作为温江服务业发展的代表,这个商圈兴起了,也就为温江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 2012年时,区商务局和现代服务业园区利用现有载体资源,加大了招商力度,用商气来带动人气。

  2012年4月,永辉超市入驻温江光华新城;2014 年 1 月,伊藤洋华堂温江店开业;随即,珠江 SHOPPING MALL 开业。

  随着大型商超走进光华新城的楼宇当中,购物、休闲、美食多样化的业态让曾经的“空城”不“空”了,商气来了,人气也来了。如今的光华商圈发展品质高、业态多样化,深受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喜爱。五年的发展,光华商圈实现了华丽蝶变。

  楼宇经济来了 商机更多了

  “楼宇经济”在五年前对于很多温江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语,而如今的温江人已经正在享受楼宇经济带来的商机和红利。

  “随着发展,很多大型商超走进了光华大道两旁的综合体,但是我们要避免综合体‘低楼层热热闹闹,高楼层空空荡荡’的现象,加大高楼层的招商力度同样是刻不容缓。”邹永成说道。

  位于光华大道旁的德昆新天地,是我区新城区第一个投运营楼宇综合体。

  在这栋建筑面积为 3 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之中,汇集有餐厅、健身房、金融机构、电影院、KTV和各类设计企业等,入驻率高达 95%以上。2016 年,德坤新天地整栋楼宇税收超过3千万元。

  陈力源是德昆新天地广泽物业的总经理。从2013年德昆新天地建成投运以来,他就一直从事楼宇招商的工作,一路见证了这栋楼宇和光华商圈的发展。“德坤新天地也经历了招商的阵痛期,但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第一批申请了‘特色楼宇’发展,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主攻设计和咨询类企业。”陈力源告诉记者,入驻率攀升的同时,租金也以每年5%至8%的速度在增长,这是个非常好的趋势。

  好趋势不仅是楼宇以“一楼一特色”积极招商的结果,也是光华商圈各个综合体共同发展繁荣的结果。“德昆新天地地处光华商圈,商圈完善的产业链和便捷的配套服务,都是企业、商家愿意入驻的最大原因,因为大家都看中了这里的商机。”陈力源说道。

  光华商圈的商机,让越来越多的综合体项目愿意切合温江实际定位自身发展方向。围绕我区“三医融合产业之城”建设,实现“三医+”生产性服务业聚集,近期,珠江国际中心凭借“健康服务业孵化楼宇”定位以及大型购物中心综合体配套,启动了珠江国际美业中心建设,将为客户提供周全的医美项目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致力于成为西部公信力及权威性兼备的医美品牌和大健康产业区域标杆。

  2016 年,全区投入使用楼宇平均入驻率从48%提升到60%以上,盘活存量楼宇面积 4 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入驻企业180余家,增加就业人口3000余人。

  商圈成型 人潮汇集

  经过五年的发展,光华商圈已经有多种业态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和总部经济项目,开发体量达百余万平方米,被初步确定为成都市重点扶持打造的百亿级核心主力商圈和城市级商业中心。

  如今的光华商圈,已经成为了温江服务业的一张名片。消费者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一站式”吃、喝、娱、乐、购复合需求。不仅如此,“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一系列商业活动,也为这里增添了人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本土消费外移,留住中高端消费人群,截留了成温邛沿线消费,吸引着成都西三环附近的中高端消费人群。本报记者 舒静 李晓明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