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一亩草莓地 让她摘了贫困帽

http://www.scol.com.cn  (2017-01-18 08:39:39)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侯雯雯陈泳 李萌  

冬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去,简阳市清风乡盘湾村一望无际的油菜地中,一小片用竹篾搭起来的地棚格外显眼。一个棚的地膜被揭开了,星星点点的草莓红得诱人。40多岁的胡光华蹲在地里小心地翻看着,“早点摘,天天都有人来收。”她说。

凛冽的寒风将胡光华的脸冻得通红,可她依然守在地里,脸上藏不住笑容。“终于脱贫了,可以挺起腰板做人了!”她说。

和这个村大多数贫困户一样,胡光华并不懒,家里也没有病痛的负担,她和老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只会种粮食,所以忙活了一辈子,却当了10多年的贫困户,这些年她都过得不太好,因为一方面觉得日子艰难,同时又感觉抬不起头来。

紧邻清风乡的草池镇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草莓基地,前几年胡光华也曾经去学着种,可一没资金二没技术,试了几次也没成功,这一度让她非常沮丧,扣在头上的贫困帽子和对改变未来的无力感交织,让这个40多岁的女人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

转机从去年开始。

2016年,简阳被划归成都代管以后,胡光华被纳入成都市低保兜底范围,5400元/年/人的低保政策,她一下子有了安全感。紧接着,各路援助人马接踵而来:简阳市商务局号召贫困户们种草莓等经济作物,每亩补助200元,并帮助他们发展电商拓展市场;成都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技术服务,专家亲自下地手把手指导;成都银行捐赠了48万元用于沟渠整治等基础设施,并为每个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和饲料,3个月后负责回收;锦江区更是着眼长远,拨付100万元建立了盘湾村产业扶持资金,为村上提供标准化大棚等设施农业,并以这些设施入股,指导村上组建产业合作社,让村集体和农民真正产生“造血”功能……

“胡大姐,这几天降温了,地棚要多加一层膜,早晚一定要盖好!”正在采访时,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草莓合作社的带头人汤五福来了。“多亏了他带着我们干,给我们提供技术、信息和订单,这9分多地的草莓到现在已经卖了8000多元,到明年春天收个一万四五千没问题!”

汤五福是本村的能人,10多年前他便出门到外地打工,帮别人经营过菜园子,后来自己在外地办了个化工厂,生产肥料、农药等农资。眼看着这些年农业发展的前景,他也想搞个高品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可虽然有些资源,但没有人支持,自己也怕搞砸。“今年政策好啊,锦江区出资建了大棚,各个援助单位都在帮我们搞基础设施、技术、市场,这么好的机会,我愿意回来带着大家一起干!”

经过去年大半年的努力,汤五福已经牵头建起了昊阳种植专业合作社,帮助村集体管理起了盘湾村的38个大棚,20多亩草莓。他兴致勃勃地算了一笔账:一亩草莓年收入至少2万元,而他所有用工都是本村人,每亩地每年至少要付出2000多元人工费用;锦江区援建的大棚,每亩11000多元的建设费用,他按照每年16%的分红返还给村集体;同时还为全村67户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负责帮他们销售,这样每亩除了他自己1万元左右的收入,还可以给村上带来近4000元的收入,带动贫困户亩均增收至少10000元。“今年我们计划扩大到300亩,2018年发展到500亩,再增加一些新品种,我们村就彻底活起来了!”他说。

本报记者 陈泳 实习记者 李萌 摄影 张全能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