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成都设20亿基金 支持军民融合 力争收入破1500亿元

http://www.scol.com.cn  (2016-07-27 10:14:35)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侯雯雯记者:赖芳杰  

华西都市报记者 赖芳杰实习生丁峰

作为全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承载地,成都的航空、信息安全、核技术等领域的产业规模和技术能力位居全国前列,部分领域已达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时代,成都的军民融合产业将如何发力?军转民、民参军如何打通互动的窗口?

7月26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了成都市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系列新举措。

成都优势

航空产业规模全国前四部分领域达世界先进水平

你知道吗?成都的军工科技水平,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具备比较优势。

据成都市经信委总工程师鲜樱介绍,目前,成都市军民融合单位(含企业)超过31家,在部分产业和领域,成都不仅在全国,甚至在全球都具备比较优势。比如,航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四,在整机(包括无人机)及发动机研发制造、大部件维修、航电产品研发制造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信息安全产业规模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处国内第一方阵,在部分领域已达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成都拥有高校53所,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拥有各类人才约389万人,两院院士3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9人。还聚集了电子十所、二十九所、三十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军工科研院所,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资源。

政策支持

20亿元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力争主营收入破1500亿元

如何促进优势资源双向流动?如何鼓励“军转民”(军工企业混合制改革)、“民参军”(民企转为军工企业)?成都从顶层设计上多招发力。

鲜樱介绍,《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编制完成,明确了成都军民融合发展方向:以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大力促进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成都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

目前,包括成都天府新区、新都区、彭州市在内的各区(市)县正在编制成都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以及特色基地园区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重大项目建设和加强项目引进。

在资金保障方面,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将由市级财政出资5亿元,逐渐放大到20亿元的规模,以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协会,扎实推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

载体建设

军民融合“1+N”空间布局天府新区规划创新产业园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军民融合产业园,主要布局在成都科学城区域内,兴隆湖东南角,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军工电子、卫星应用、航空产业、机电装备、信息安全等产业。”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经发局工业信息化处处长郭阳介绍,目前,中国兵器先进激光创新产业基地、成都盟升电子卫星通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中久安特高功率微波非致命武器等一批军民融合项目已经签约落户直管区,总投资约60亿元。

按照《成都工业空间布局规划》,成都将构建军民融合“1+N”空间布局体系,形成多点支撑格局。

记者了解到,先期启动并完成布局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包括: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新都区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基地、彭州市军民融合航空动力产业园。双流区、高新区、青羊区、金堂县的航空产业园建设方案也已完成。

成都市承担的六个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如飞机整机产业基地、核动力产业基地、中国电科(成都)信息安全产业园基地、“银河·596”产业基地、西物所双流基地和航天高技术产业园基地都在有序推进中。

机制创新

建立军地部门会商制度定期共享军地信息

“军民之间体制机制的差异,是推动军民融合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保证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成都市将建立完善军地部门会商制度,建立军地信息定期共享通报制度,理顺军地信息交流渠道。”鲜樱介绍,军民融合涉及工业、科技、军事和教育等诸多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军工和民用企业管理机制体制不同、体制机制和技术不能很好融合等情况。

为此,成都将重点以《规划》为指导,全面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区(市)县的协调合作,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