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绵是我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域,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我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核心主题。作为四川首位城市,成都如何聚力成都经济区,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当好我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排头兵”?昨日,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举行,主题为大力实施区域协同创新,明确将不断加强成都经济区建设,全力打造多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体系,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同城化的核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德绵一体化的实质是形成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经济共同体。”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协同”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共同体的灵魂;“共同体”是协同创新的目标。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动成都与德阳、绵阳及眉山、资阳、雅安、遂宁、乐山等市区域合作和产业协作发展及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合作机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接下来,将以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为平台,示范、辐射、带动成德绵经济发展走廊、成德同城化、成德绵一体化,继续推动创新政策跨区域协同、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产业链跨区域联动,为我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聚力发力。
区域产业创新合作平台
绵阳科技城政策有望覆盖成都科学城
园区是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平台。2008年以来,我市先后与阿坝州、眉山市、雅安市、德阳市合作共建了成阿、成眉、成雅、成德合作园区,目前,与甘孜州合作共建成甘工业园区相关工作正在加快推进。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市还将深入推进成德合作园区建设,全力打造成德产业合作、协调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加快构建成都经济区“1+N”多边合作的紧密型经济圈。
“截至目前,成都与德阳已经联合成立了合作园区管委会,成立了园区建设发展公司(平台公司),实现了园区的‘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披露了园区的建设进度。
在构建新的合作园区的同时,我市还将持续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将成都科学城纳入绵阳科技城政策覆盖范围也是我市的力推方向,并在成果转化、财政金融、人才引进、用地管理等领域开展改革试验,打造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区,为引领成德绵产业协同创新打好基础。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我市正积极申请建设西部国家科学中心,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处于调研阶段,将积极争取科技部的支持,把重大科技资源放在成都,助力我市加快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
区域产业创新协作网络
成德绵构建产业协同和军民融合创新网络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深入推进产业创新协作,成都积极与德阳、绵阳沟通磋商,切实打造统筹成德绵创新合作全局的开放创新协作网络,推动成德绵共建新型孵化器、新兴产业加速器和专业孵化器,形成覆盖广、功能全、服务优的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同时,我们还在协力推进跨市创新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技术交易中心以及创新服务联盟等网络平台建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成德绵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是我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点举措。对此,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市正申请在成都筹建西部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成德绵军民融合创新网络,开展军工科研院所改革试点和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建立成德绵军民融合发展对接机制。
同时,据了解,成都经济区还签订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协同创新框架协议”,启动了成都经济区“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成都经济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协作行动”计划。据了解,该框架协议囊括了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和资阳八市,旨在突出八市科技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区域科技整体竞争力。
“协议在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标准共定、联席会议、重大活动等方面明确了合作框架。”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式通过共同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共建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区域协作机制等方式,不仅携手促进成都经济区合作发展,还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区域产业
协同创新机制
支持学校和科研院所跨地区设立教学和科研机构
“近年来,成都不断推动成德绵建立和完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向国家申请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和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构建成德绵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地建立了人才、资金、技术等产业创新资源共享的有效渠道与优良机制。
A 资金
设立协同创新产业投资基金
据了解,成德绵设立了协同创新产业投资基金,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融合,推进成德绵院校地创新合作,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等重点学校加强合作,共建世界一流学科以及国家实验室等,实现跨机构、跨地区开放合作和共享。同时,以“科创通”为基础,充分发挥“科创通”广汉分中心作用,适时设立“科创通”绵阳分中心。
B 人才
构建创新人才自由流动机制
同时,完善创新人才集聚与共享机制,协同构建创新人才自由流动机制,铸造西部创新人才高地。“我们鼓励促进人才跨区域流动提升区域综合发展能力。”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成德绵三地各自的人才结构及专长、特色,采取错位发展、合理利用人才,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三地在人才开发方面的优势集成与互补。同时,通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成绵德三地对区域人才发展成果的共享、共赢。
C 教育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合作机制
“我们支持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地区设立教学和科研机构。”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同时,成德绵是四川高职和中职最密集、发展水平相对最好的地区,三地在职教布局上优势互补,开展中高职衔接,有利于构建区域现代职教体系,联合培养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此,成德绵还建立职业教育发展合作机制。例如,建立成德双方职业教育交流互访机制,深度开展中高职衔接、构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共享双方优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D 社保
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在社保方面的区域合作上成都经济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据了解,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共同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基本医疗保险合作协议》,明确了八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与定点零售药店实行八地“双定”互认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工作机制。
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发展历程追溯
成德绵经济发展走廊: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布局以成渝经济区的成都为龙头,向东北方向延伸至德阳、绵阳,向西南方向延伸至乐山、眉山等城市,形成长达100公里的狭长地带,是成都平原城市群中极为密集的一个区域经济带。
成德同城化:2013年成都与德阳两市签署了《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成都与德阳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融合,由中小城市融入特大城市而成一体,从而统筹建设实现一体化。
成德绵一体化:2009年成都、德阳、绵阳三市正式签署《成都德阳绵阳规划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西部核心增长极。成都经济区核心部分——成都、德阳、绵阳区域正式启动一体化进程。
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全国8个区域入列,其中,四川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共同推动成德绵地区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政策共用,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