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30名年轻干部被派往简阳贫困村挂实职担实责——
□本报记者 陈婷
召开驻村工作组会议,修改集体经济合作协议,准备乡党委会议汇报材料……8月底以来,谈梦泽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就任简阳市武庙乡党委委员、团堡村第一书记的100多天来,他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谈梦泽是成都市派驻简阳市贫困村30名驻村选调生的一员。4月25日起,他们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各自奔赴简阳市脱贫攻坚最前线。
“把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去磨砺。”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处负责同志介绍,全省共有246名优秀选调生到贫困县、乡挂职任职。
三个多月来,选调生给脱贫攻坚一线带去了什么,他们在基层收获了什么?记者近日在简阳市进行了调查。
贡献
选调生带来新经验
脱贫奔康添内生动力
8月9日,在禾丰镇丙灵村的农村环境卫生考核中,村民段明金家被扣分。“家畜没有圈养被扣了5分,地上有污水又扣了5分。”段明金表示“服气”。
在30名选调生中,杨振兴是唯一被任命为村支部书记的。他在村里搞起了“脱贫奔康责任评议”,通过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民的劳动量、支持村集体工作的程度、环境卫生等进行量化打分。“评分结果作为物质和精神奖励的依据。”他希望,以此激发大家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
“创建‘四好村’,最难是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禾丰镇党委书记毛劲松告诉记者,杨振兴趁大家晚上乘凉时,把电影送到村民家门口,电影放映前,用几分钟讲政策、讲案例、讲道理,“长期坚持下去,宣传效果很好。”
对选调生、民合村第一书记李勇,平息乡党委书记陈阁斐称赞道:“他带来很多先进经验,民合村最大的变化就是治理观念。”
到任后,李勇发现村“三务”公开不全面、不及时、不规范。面对村干部们的思想包袱和畏难情绪,李勇没有气馁。他找乡领导汇报,细致地做好村组干部思想工作,在民合村成功推出标准化“三务”公开栏。如今,这一做法已在简阳市800余个村推广。
李勇还在民合村建起了“成都标准”的村级便民服务室,帮助民合村拥有了平息乡第一支有自己服装的保洁“正规军”。
收获
在机关学规矩
到乡村学“打法”
“群众不易,‘村官’难为,这是我驻村的最深感受。”谈梦泽是武汉人,如今操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驻村后,谈梦泽把村里的贫困户走访了一遍。“没想到,离成都这么近的地方这么穷。致贫的主因是劳动力缺乏。”
谈梦泽给记者算了笔账:团堡村出产枇杷、甜李,好的年成,一亩地能挣1000元-1500元。一筐水果50斤重,6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要挑两筐翻过龙泉山去卖,如果雇摩托车帮忙,一次收20元钱,利润就更薄了。
邻里纠纷,母猪受惊吓不下崽,村里修路自家门口比其他人多挖了十几厘米……作为村干部,谈梦泽都要想办法解决。“感谢组织让我在机关学规矩,到基层学‘打法’。”
杨振兴感触地说:“解决村民纠纷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一边向基层干部学习,一边摸索好的方法。”他正在村里推行网格化管理。
挂职新市镇党委委员、任新庙子村支部副书记的冯明伟,住在村主任家里,她说自己收获了很多:“我和她家女儿建立了友谊,让我更深入了解了村上的孩子。
担当
产业扶贫解决当前
扶志扶智解决长远
“选派大家,就是让大家去吃苦,帮助简阳市深度融入成都全面发展。”在成都市委组织部召开的驻村选调生动员会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军的话,给老龙乡干家沟村第一书记李卓耘留下深刻印象。
驻村后,李卓耘的工作开展不太顺利,但她并不灰心,仍然每天骑着自行车在村里跑来跑去。“脱贫攻坚工作与以前想的不太一样。既然是来吃苦的,不仅要身体能吃苦,心理也要能承受。”
“我们要想办法,不仅把贫困村的收入扶起来,也要把思想扶起来。”在李勇看来,帮助简阳深度融入成都,就要身体力行,把“成都标准”引进简阳,“脱贫攻坚,也是自身学习成长的过程。既然选择了这行,就要对得起肩上的职责。”
产业扶贫解决当前,扶志扶智解决长远。记者采访的选调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这些方向:利用农民夜校,既开展技术培训,也进行家庭教育;开展小学生阅读活动;吸引村民“逛”农家书屋……比起帮助大家“找钱”,这些工作难度更大、更需要韧性。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胸怀。我们有信心,不辱使命,对得起组织和村民的信任与爱护。”冯明伟的话,在驻村选调生中颇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