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府新区某社区的一位居民反映,社区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则《更换社保卡的通知》,公开了社区内1260名16岁以下居民的姓名和身份证信息。“保护个人隐私、不随便公开个人信息已是当今社会的常识,没想到社区会在网上公布居民的个人信息。”这位居民在大感惊异的同时,建议社区在公示时能否用“*”号隐藏部分身份证号码?记者了解到,该社区目前已经删除了这些居民个人信息。
昨日,记者走访市内部分社区发现,类似情况也同样存在。
记者调查——
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 超过公示期还贴在公示栏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成华区长天路社区,社区公示栏公示了10位“快速救助”的人员名单,包括居民姓名、身份证号、家庭地址、家庭人口、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该社区负责社保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张公示表是今年6月26号张贴的。截至目前,这份名单已经公示超过3个月。
记者查询了解到,根据成都市《关于健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申请人只需在所居住的村(社区)张榜公示5天即可。为何该社区会公示这么久?工作人员将已泛黄的公示表格取下后告诉记者,因为审批材料里原本就有这些详细信息,公示时就直接张贴出去了,“下次将注意用技术手段把部分信息隐去,如果有必要,对于一些可能泄露个人隐私的信息的公示,将向上级反映,提出解决方法。”
在锦江区福字街社区的低保长期公示栏上,公示对象的身份证号码也被公示。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低保人员相关信息需要长期公示。记者查询了解到,根据《成都市城乡低保申请审批工作规程》,低保公示的内容包括居民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详细地址、家庭人口、家庭年(月)人均收入等,公示期为7天,不仅未提及要公示身份证号,还要求公示中应当保护低保对象的个人隐私,不得公开与低保无关的信息。社区工作人员之后向记者表示,今后将对部分信息做处理。
街道回应——
及时排查整改 要求工作人员把好关
“公示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有泄露居民信息的风险。”万年场街道联合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冯雄说,今年年初该社区就曾发现居民个人信息被冒用的情况。他说,公示的对象很多都是老年人,如果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更容易上当受骗。“因此,把好社区公示栏这一关,也是防止老年人被骗的有效方法。”冯雄表示,他负责社区的社保相关工作,对公布居民电话、身份证等重要信息“能不公布尽量不公布。”
“低保人员信息公示只有在新增时,才会将居民身份证号码公示7天,其余都只公示姓名,我们也是这样子做的。”冯雄表示。记者看到,该社区在公示低保和快速救助居民信息时都只公示了居民的姓名。不过,在同一个公示栏上,有另一张手写的公共住房租赁公示名单,公示了居民的身份证号码,公示的落款日期是2017年7月17日,至今已超过公示期近3个月。而《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未提及要公示居民的身份证号,公示期为15天。
在福字街社区,“就业困难人员”公示的起止日期是2017年9月5日—9月9日,截至昨日已超过公示日期1个多月。而在记者走访的4个社区中,有3个都存在超过公示期的情况。
万年场街道社会建设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公示项目超过公示期、公示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一步将对辖区内7个社区进行排查,及时整改,并且要求工作人员在公示的时候把好关,“有些公示内容相关部门没有统一标准,也希望能够统一明确。”
○律师说法
紧要个人信息
不轻易公开
必须公开时应部分隐藏
“未经公民个人同意,社区公开公民个人信息确实存在不妥。”四川英济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逢逢认为,身份证号码属于居民身份证记载的重要个人信息,每个公民的身份证号码都是唯一、终身不变的,一旦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国家法律明确予以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规定,有关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因此,社区有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义务。他建议,若确因需必须公开,可仅公开姓名等基本信息,对于身份证号码、家庭地址等信息若未经公民个人同意一般不应轻易公开;或者在公示的时候采取技术手段予以部分隐藏,比如部分数字用“*”号代替,公示期过后立即撤销或删除,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
成都晚报记者 章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