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航天人柴霖:在成都打造中国“航天硅谷”

www.scol.com.cn  (2017-10-18 08:13:33)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林霜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关键词

  创新驱动

  柴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高级专家。长期从事飞行器测控通信总体工作,担任探月工程青岛18米测控站总师、佳木斯66米深空测控站副总师等。曾荣获“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电科集团百名精英”等称号。

  作为一位老航天人,在他看来,航天本身有着军民共用的属性。我们可以把几十年积累的航天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对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服务,也转化为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贡献。

  振奋的大设想

  柴霖振奋地说,他们和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大等进行了广泛洽谈,未来打算在成都成立商业航天技术创新研究院,引进海内外航天领域的客座教授和高技术人才,在成都打造中国的“航天硅谷”。“我们想通过天基信息应用把商业航天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都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助推成都航天产业转型升级。”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直播间里,一名来自成都的科研人员正在介绍,“‘嫦娥三号’任务中的10个中国测控站中,就有6个是以‘十所’为主研制的……”

  他,就是位于成都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研究所(简称电子十所)的副总工程师柴霖。“探月”之后,他的名字也伴随“载人航天”“北斗”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程走进大众视野。

  梳理这位成都航天人的工作轨迹,可以管窥在“军民深度融合”大背景下,一名科研人的创新梦想,一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一座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

  他的专注:不讲深奥术语 把航天讲给小学生听

  对不少人来说,航天是一个特别专业和深奥的行业,而在柴霖口中,这个行业的很多专业词汇,都可以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读。例如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是否在预定轨道?供电、温度等参数情况如何?他把这些想象成医生用的“听诊器”;至于通过地面发指令,指挥航天器做变轨、转动天线等动作,他把这些想象成每个家庭必备的“遥控器”。

  这些轻松接地气的语言转换,对柴霖来说信手拈来。如火箭发射阶段要用到的两台应答机和逃逸指令接收机分别是什么东西?他把它们分别形象地比喻为运载火箭的“眼睛”、航天员的“降落伞”,让人一听就恍然大悟。

  1999年~2005年,柴霖在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分配至位于成都的电子十所,专注于航天测控通信领域研究。“不讲深奥的术语。”工作中他特别注意用清晰的逻辑、形象的比喻、明确的观点与他人交流。在参加央视直播时,他获得的评价很高,听到最多的就是“柴总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几乎每年,他都会作为代表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课,今年4月他去的是石笋街小学,为孩子们带去了一堂生动的航天科普知识大讲座。

  他的思考:航天怎么去开发,为老百姓提供福利?

  让普通人听懂自己的专业,跟后来他想让航天造福老百姓的思路一脉相承。柴霖说,10年前他还在读博士时,就经常思考航天应该怎样实现常态化应用,怎么去开发,为老百姓提供方便和福利?

  柴霖说,几十年来,中国主要是以国家航天为主,集合国家资源投入,建立整个航天体系架构,打造国家的航天基础设施,主要优先考虑国防,提高国家科技实力,以这些为主要目的,“商业航天此前一直处于空白。”

  实际上,商业航天是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蓝海,全球太空产业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在柴霖心中,商业卫星上天,里面想象的空间其实很多。“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其实我们非常适合做军民融合。”柴霖认为,航天本身有着军民共用的属性。而十所在航天测控、数据接收、运载火箭等方面,几十年来都是国家队的领头羊,声名卓著,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去做这方面的开发,把几十年积累的航天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对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服务,也转化为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贡献。

  他的梦想:发射卫星监测四川易发地灾点位 为老百姓预警

  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我国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是这一年,我国首颗商业高分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升空。“2015年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元年,标志商业航天在中国正式破冰起航。”这一年,让包括柴霖在内的不少航天人为之振奋。整个航天的形式,将从重大实验型,转向常态应用型。

  为落实中央精神,响应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电科也开始向现代企业集团公司转型。截至今年8月,中国电科已整合19家二级科研院所,打造7家子集团和专业公司。电子十所也成立由自己全资控股的天奥(高新)航天分公司,专门从事商业航天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

  作为电子十所的副总工程师,柴霖目前也是天奥航天的总工程师。“航天分公司有一个成都信息港项目,就是把各种信息通、导、遥的卫星数据接收下来,结合地面空中无人机数据,统一放到天基信息综合应用平台,进行大数据融合提炼挖掘,研制出贴近民用的APP。”他形象地说,这些大数据就是丰富的食材,综合服务平台就是一口大锅,航天分公司就是大厨,“用我们的技术优势,为各行业、大众、政府用户,做出一道道佳肴。”目前,天奥分公司和中科院山地所、四川省地理信息测绘局合作,希望建立一个突发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为四川省提供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我们想通过自己发射卫星,监测四川省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几个点位,用多光谱监测技术来观测山体的变化,从而达到预警的效果。”这正是他几年前的梦想,该项目已于2016年开始筹备,预计未来1到2年内完成。

  而用卫星预警地质灾害,仅仅是他们研发的其中一项应用。在上个月举行的西博会上,天奥还向公众展示了13件新产品,包括北斗手表和“乐途星”等。其中,“乐途星”可方便用户进行野外勘探或户外远足等,“只要订阅了这个产品,就会发送当地的气象、地质、水文等信息到你的手机上,即使是没有基站信号,也会有卫星信号。”

  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