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跑者的丈量 脚步见证成都绿色速度

www.scol.com.cn  (2018-02-13 09:07:03)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林霜  

成都,绿道越来越长,跑团越来越多 摄影 张建

一个折射

跑者是对一座城市生态最敏感的人。“哪里新修了公园,马上就跑着去了。”他说,城市的绿色是可以用跑者的脚步来丈量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浣花溪、青龙湖、白鹭湾、凤凰山、龙泉山、三环路……成都每开放一片绿道,刘文庄穿着跑鞋就去了。

一个发现

那天,跑团里的跑友丘彦依旧从据点锦城湖出发,但随后绕湖而出,跨到了绕城高速对面长方形的桂溪生态公园里,再绕园两周,来到了汩汩南下的锦江旁,在江滩公园完成了当日的训练,总里程22.59公里。“大家的兴奋点,应该是看到这些地方已经可以连起来跑了。”

一条环线

最让他期待的,是已经建了一大半的三环路熊猫绿道。“从长度上来讲,备战马拉松就可以‘刷’三环,练习长距很合适。”杨超告诉记者,觉得期待是因为实际上他已经去探过示范段。“步道和车流是完全隔开的,非常安全。”

春寒料峭,成都的户外温度尚未爬上10摄氏度,锦城湖公园内的一些树枝还未抽出新芽,但步道两旁的草坪已是松软的绿毯,湖中几个小岛上聚生着一人高的绿色灌木,丛丛倒映在刚开始蓄水不久的湖面。

刘文庄的跑鞋左起右落,和路面摩擦出小小的“嘎叽”声,摆臂迈步的时候,他一直用余光揽收着从身旁一掠而过的树木、花草景象。独自练跑是枯燥的,所以辨析跑道旁两侧植物的品种,成了刘文庄跑步4年来养成的习惯。“在最近的一年里,这里变了很多,树的数量和品种都变多了。”

而变化的,不止是锦城湖的树木。过去的近一年里,随着天府绿道的启动建设,成都的绿色墨迹在地图上快速晕染,刘文庄在用脚步丈量这些绿色的同时,也看见这些绿色像磁铁一样,引来越来越多的跑团。

用脚步丈量成都

“跑者是对城市生态最敏感的人”

30多岁的刘文庄身型精瘦。“4年前我170多斤呢,都是跑步瘦下来的。”虽然2010年就来到成都,但来自黑龙江的刘文庄说话仍是满腔东北味儿。

选择在锦城湖公园开始“人生第一跑”,刘文庄有两个原因:身体不跑不行了、锦城湖离家近。而现在,刘文庄还在不断进行“人生第N跑”,让他坚持下去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成都太适合跑步了”。而“太适合跑步的成都”,也成为了他留在这座城市的原因之一。

什么才能被称为“适合跑步的城市”?

刘文庄回答,因为跑步对呼吸有要求,同时需要一些趣味性,因此生态环境越佳越好,安全自然也是必备条件。“但其实在城市里跑步,这两个条件还是比较难同时满足的。”他解释,国内一些城市因为主城楼群密集,鲜有大规模公园,所以很多跑友的城市跑都是在大马路上——尾气重、红绿灯多、车也多,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生态环境更是不用说。“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室内锻炼。”

由此,刘文庄还得出一个结论——跑者是对一座城市生态最敏感的人。“哪里新修了公园,马上就跑着去了。”他说,城市的绿色是可以用跑者的脚步来丈量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浣花溪、青龙湖、白鹭湾、凤凰山、龙泉山、三环路…成都每开放一片绿道,刘文庄穿着跑鞋就去了。

和他一起用脚步丈量的,还有他的铁杆跑友杨超。他去年经常把脚步迈到更多新鲜的绿道上,最让他期待的,是已经建了一大半的三环路熊猫绿道。“从长度上来讲,备战马拉松就可以‘刷’三环,练习长距很合适。”杨超告诉记者,觉得期待是因为实际上他已经去探过示范段。“步道和车流是完全隔开的,非常安全。”

作为天府绿道中的重要“一环”,杨超的期待很快就可以实现,102公里的熊猫绿道目前已建成78公里,最快今年6月底就可以全面建成开放。

跑步软件上的新路线

“这是成都城市建设的绿色速度”

刘文庄和杨超同属于锦城湖跑团,他们的跑友群里经常会有跑者上传自己的跑步软件截图,分享跑过的路线。跑友们会围绕这种截图讨论专业的跑步问题、给“跑步大牛”点赞,但讨论最多的,是截图上的路线。

前段时间,跑步微信群有人发了一张跑步软件截图,这张截图就像扔在群里的一个“炸弹”。“哇,这个路线好赞!”“可以连起来跑么?”群里的跑友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兴奋。

那天,跑团里的跑友丘彦依旧从据点锦城湖出发,但随后绕湖而出,跨到了绕城高速对面长方形的桂溪生态公园里,再绕园两周,来到了汩汩南下的锦江旁,在江滩公园完成了当日的训练,总里程22.59公里。

“大家的兴奋点,应该是看到这些地方已经可以连起来跑了。”丘彦告诉记者,实际上图上还有些红点,是需要停顿的地方,因为要停下来过马路。“但是我知道现在这些公园间都在修桥,以后可以直接从桥上跑过去。”确实,横跨天府二街的“如意桥”已落成,连接了南侧的大源中央公园与北侧的城市空间绿地;桂溪生态公园跨天府大道人行天桥 “锦云桥”,也将把位于天府大道两侧的桂溪生态公园紧密相连。截图软件上的红色,即将消失。

同时,随着锦城绿道中和湿地段的建成、白鹭湾大片区完成升级改造,截图上的路线也将越来越长,至锦城绿道完工,跑友们甚至可以一口气绕绕城跑一圈。“把公园、绿道连接成网这个想法实在是太棒了。”刘文庄指着截图说,他曾担心城市的发展会让人与大自然越来越远,“但这张截图,就是成都跟上城市建设的绿色速度。”

跑团兴起的催化剂

规划上万公里的绿道系统

丘彦软件截图上的绿色,只是去年在成都蔓延的一块绿地,但却已经足够吸引人。

锦城湖跑团的人数,从最开始2015年刚成立时的几十人,如今已因为这片绿色壮大至上千人。作为跑团创始人,刘文庄在攒跑时经历了从约不到跑友到一呼百应。“很多都是自发来的,从8、9岁的孩子到60多岁的大叔。当健康成为一种刚需,又有优质的跑步环境条件,大家自然就出来了。”

刘文庄也见证着,成都其他地方蔓延出的绿色,像催化剂一样催生出越来越多的跑团。“真的是亲眼看着成都适合跑步的地方越来越多,跑团的数量呈指数级上升!东湖公园、青龙湖、白鹭湾、凤凰山……每个据点都有几个常驻跑团。”目前,成都的绿道上已经聚集了2000多个跑团。

这群对城市生态最敏感的跑者,一步一步丈量着成都新生的绿色。

而这些像催化剂一样的绿色,正是成都正在伸展的天府绿道网络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成都,即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列为了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正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去年,成都通过梳理14334平方公里市域的11534平方公里生态基底和2800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情况,规划建设“一轴、二山、三环、七带”的区域级绿道1920公里、城区级绿道5000公里以上、社区级绿道1万公里以上,全长达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体系。按里程计算,相当于约400个马拉松,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绿道系统。

“这确实在成都2300年的历史长河中达到了鼎盛时期,在目前横向城域级别规模和里程都算是名列前茅的。”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汪小琦说,“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规划理念,让刘文庄等市民在绿道的建设过程中就得到了实惠。“以前提生态建设,强调生态格局,这很平面,而且群众看不见、摸不着。而现在绿道将生态要素进行了串联,让群众可以置身其中,切实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优越感受。”

日渐成网的天府绿道

“绿道在地图上长一寸,就去跑一寸”

而对于成都这座城市来说,天府绿道还有“打通城市生态大动脉”的重要作用。

四川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但是在城市发展中,由于盆地气候限制,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大气、河流污染等环境问题在成都逐渐凸显,“天府之国”的未来遭受了大城市病的挑战。而天府绿道便是成都破解生态问题的答案。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院长高静介绍,成都作为“天府之国”的核心部分,这里有大量的水系、湿地、湖泊、林盘等,但目前的城市景观设计建设中,这些点位还处在分散状态。“以锦城绿道为例,它不是简单的‘带’的概念,更像是‘廊’或‘环区’,可以将生态、田园、文化串联,打通城市生态大动脉。”同理,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骨架的绿网,也可通过加快构筑“绿道环”、串联“公园链”、连通“河湖网”,将碎片、隔离、零散的生态斑块整合为相对完整的绿色空间系统,最终让一个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布局将在成都落下。

目前,这个绿网正在形成——2017年,成都新建各级绿道共633公里,锦江绿道和锦江水生态治理工作已全面启动;到2025年,将建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1920公里的区域级绿道,建成城区级、社区级绿道8680公里。

这个规划和进展让刘文庄和杨超惊喜,也让他们谋生了天府绿道可以成为一条“不可复制的马拉松赛道”的想法。“很多城市的马拉松都是穿城而过,串联当地文化景点,等成都的天府绿道连接成网,以‘生态’、‘文化’为主题,不论是对赛事公司、还是对参赛者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他俩相约,天府绿道在地图上长一寸,就去跑一寸。“今年三环路熊猫绿道‘正式成环’的那一天,我们就要去成为用脚步丈量整条绿道的‘第一人’。”

观察

1.69 万公里

天府绿道,成都生态格局的大动脉

在“双核联动、多中心、网络化”城市格局与“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生态格局中,成都顺应着自然山水肌理,规划建设“一轴、二山、三环、七带”的区域级绿道1920公里,城区级绿道5380公里和社区级绿道9630公里,全域形成1.69万公里的三级天府绿道体系。

2017年4月以来,成都开工建设绿道1178公里,建成785公里,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正徐徐展开。

天府绿道的规模固然令人惊喜与惊叹,但也只是成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一个缩影。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成都,不止有天府绿道这张成绩单。

去年,成都全面实施三治一增:“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通过严格落实成都“治霾十条”,2017年,我市空气优良天数达235天,同比增加21天。

同时,成都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根据第三方技术机构评估报告,2017年仅城市园林绿化新增的公园绿地,每年可净水361万吨、固碳0.91万吨、释氧2.3万吨,其生态效益货币价值达到4.33亿元/年。

一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好生态画卷正在天府蓉城徐徐铺开。

成都商报记者 尹沁彤 实习生 陈星宇 摄影记者 王勤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