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成都: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在中西部最前列

www.scol.com.cn  (2018-07-03 09:35:19)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林霜  

月12日,成都市政府举行的第二届成都市市长质量奖颁奖大会上,经严格审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等6家单位荣获“第二届成都市市长质量奖”,并各自捧走100万元的奖金。重金奖励企业,是成都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决心和雄心,更是推动成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刚刚结束的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为推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绘就了发展蓝图。

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要求,去年举行的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为成都锁定了“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目标,提出努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走在中西部最前列。突出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成都有哪些实践?在新的发展要求下,看成都如何重整行装再出发。

跨越关口

产业功能区建设推动质量变革

京东方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在成都工厂量产,开启柔性显示新纪元。AMOLED,是全球公认的“下一代屏幕技术”,一举打破日韩半导体巨头垄断,奠定“中国造”和“成都造”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从京东方到整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华美“蝶变”,正是成都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成都规划建设的66个产业功能区,将生产、研发和居住、消费、生态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以宜业宜居为目标塑造城市新形态。今年年底前,成都将打造11个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高质量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京东方落户成都,还带来了与其有着长期合作的配套企业“跟风”落地。

现在,在成都高新西区,仅仅新型显示产业,就聚集了京东方、深天马、中光电、富士康、戴尔、联想、TCL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到下游终端生产的全产业链。

这些“抱团”优势——物流周期缩短,生产成本降低,还带来了新产品联合研发、技术创新等企业间的深度合作。随着英特尔、格罗方德、华为等龙头企业先后落地,围绕着这些重点项目协作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加速聚集,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一代通信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已经崛起。

今年1月11日,成都召开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对产业功能区赋予了更为鲜明的定位:集生产、研发、居住、消费、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这就意味着,产业功能区既包含协作配套构成产业链的各企业主体,又包含为企业主体持续发展提供各类要素支持的外部环境,既体现产业发展,谋求产业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平衡,又追求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吸引力和带动力。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推动动力变革

全会指出,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等重要指示,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紧扣新时代新的实践要求,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视线聚集到成都,坚持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抉择,作为重塑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制定精准政策体系,搭建共赢合作平台,创新要素供给模式。新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迅猛崛起的蓬勃势头,截至今年5月新政实施以来新经济市场主体新增3.66万户。

成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致力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成为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提出发展“六大新经济形态”、培育“七大应用场景”,推动工艺流程、产业场景、创意设计和生产要素组合再造,着力打造一批新经济聚集区,已吸引到一大批新经济企业纷至沓来——投资10亿元的西门子工业软件全球研发中心和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投资6.1亿元的中国联通成都国际大数据智能产业基地;投资1.5亿元的苹果中国服务中心;投资10亿元的新华三集团成都研究院……此外,成都还聚焦大数据、互联网+智慧物流、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文化娱乐、VR/AR、新零售等领域,加快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潜在独角兽”名单重磅“出炉”。中国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表示,成都具有发展城市新经济的区位条件、创新资源、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已成为引领我国中西部和长江经济带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

建设“一带一路”内陆开放高地

6月28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鸣笛启程,缓缓驶出成都国际铁路港,标志着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累计开行达2000列,成都成为国内首个实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达2000列的城市。标志着,成都对外开放步伐迈上新的台阶。

省委全会指出,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等重要指示,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开放格局,大力实施全面开放合作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去年4月成都自贸试验区成立后,全面启动了《总体方案》中的155项改革任务,重点推进了84项任务133个试验项目,形成“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一单制”等138个改革实践案例。其中,成都首创案例17个,“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等3个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9个案例上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并在全省复制推广。去年2月,总投资约90亿美元的格芯12英寸特色工艺晶圆制造项目开工。这意味着全球首条12英寸22纳米FD-SOI特色工艺晶圆生产线不久将在成都投产,建成后有望改变目前国内厂商始终处于追赶地位的现状,实现“换道超车”,这是成都精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7年,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81家,新签约重大项目总投资增长136.7%,利用外资增长59.2%,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与“引进来”相得益彰的是成都企业的高水平“走出去”。目前,成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建和筹建项目共计166个,涉及金额超过100亿美元。更多的“成都造”也在“走出去”。在青白江铁路港,满载汽车零配件的集装箱整装待发。沿着蓉欧铁路一路向西行,最终目的地将抵达法国。神龙汽车成都工厂的汽车零配件已经与世界同台竞技,甚至远远超过欧洲水平。

正在建设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于2020年建成投用,届时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第三座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同时,成都与国内重要城市的高速交通网络正加快建设,将形成至重庆1小时,至昆明、贵阳、西安4小时,至北京、上海、广州8小时的“148”高铁交通圈。

轨道交通互联互通

做强成都发展“主干”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会提出,大力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要做强“主干”,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要发展“多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

谈及全会提出的要做强“主干”,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轨道集团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未来,成都作为主干,要引领成都经济圈周围城市的发展,轨道交通至关重要。

“目前,成都轨道交通已开通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一期、4号线一二期、7号线、10号线一期共计6条地铁线路,形成‘井+环’运营网络,运营里程达到196公里。自开通运营以来,累计运送乘客逾23亿乘次,目前线网日均客运量约320万乘次,最高客运量381.06万乘次,高峰期最小行车间隔压缩到2分钟,线网准点率达99.99%,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5%。”蒋辉告诉记者,这组数据表明,轨道交通不仅关系到万千市民的出行便利,更是支撑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成都轨道交通正紧紧围绕“2022年地铁开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通勤圈”的目标任务,推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支撑成都做强“主干”。

2017年,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对成都市市域(郊)铁路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进行了前期探索和研究,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两步走战略,同步编制第四期建设规划和市郊铁路建设规划,全面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战略,实现“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通勤圈”的目标。市域(郊)铁路是城市中心城区联接周边城镇组团及其城镇组团之间的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提供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蒋辉告诉记者,成都轨道集团将加快市域(郊)铁路发展作为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扩大交通有效供给,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力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想玲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