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飞跃 创新成都凸显科技中心地位

www.scol.com.cn (2018-11-16 10:11:21)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林霜记者 宋妍妍  

全球首条新能源空中悬挂式轨道列车试验线投运 本报资料图片

四川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外景 本报资料图片

成都科学城 本报资料图片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成功首飞 新华社发

6月9日,由成都科研院所助力的中国首批“人造太阳”磁体支撑产品交付仪式举行。这些产品将被运往位于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现场,成为进入厂房并进行安装的首批基础性部件。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产品交付仪式,而是成都创新创造的一个缩影。“人造太阳”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英文简称ITER,是由中、美、俄、欧盟、日、韩、印度七方共同合作建造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应的实验堆,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问题。

来自成都,走向世界。不止是ITER计划,还有国产大型客机C919、“鲲龙”AG600……在全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随处可见成都创造的身影。一个个源自成都的创新成果,成为支撑中国智造的重要力量。

自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充分运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建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40年的飞跃,砥砺前行。创新引领发展、科技实力雄厚、城市经济腾飞……成都,有着“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的传奇,如今更是四川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历史性跨越,全国重要科技中心的加快建设。

打造“双创”升级版

促进“双创”上水平

40年来,成都之变,以科技凸显,这座城市以舍我其谁的勇气,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40年栉风沐雨,40年砥砺奋进。从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到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成都深知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深度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研发平台、一流产业基地,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

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年多来,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全面提升,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正在加速推进。

改革不停,创新不止。2018全国“双创周”期间,成都出台《成都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提出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双创”升级版。《政策措施》从人才、载体、企业、金融、平台、服务、就业等10个方面突出科技驱动和科技引领,把原始创新升级和“挖潜”“扩容”升级结合起来,促进我市“双创”工作整体升级。

“先确权后转化”

解放“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

全球第一列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在蓉成功投运。而这项技术成果正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团队研发的“新能源空轨列车成套技术” 评估作价2500万元入股四川中唐空铁科技有限公司转化而来。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真正的高端技术是买不进来的,高端制造业的崛起,是自主创新结出的硕果。正是靠着创新,推动了“成都制造”转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打响了“成都造”的品牌。

成都,科教资源雄厚,创新力量富集,如何从更深层次激活创新“家底”?此前,“西南交大九条”印发,“撕开”了国内高校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条口子。以改革激活创新主体,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阻梗”,成都制定出台了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

搭载体——去年9月,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在成都成立。联盟将有效推进改革从“理念”上升为“攻略”,从高校内部“破冰”上升为“城市共识”,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强保障——在蓉高校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如四川大学出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规定成果完成人可享有50%—90%的成果所有权,并按所有权比例享受相应的权益。

给支撑——以知识产权为支撑,加大创新支持力度。设立不低于20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等十条具体政策措施,支持力度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稳中有进。

截至10月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已拓展到全省20所高校院所,近400项职务科技成果成功得到分割确权,作价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4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百亿元。

校院企地全体动员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

今年10月,我市第三季度校院企地创新活力榜发布。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华为数字技术(成都)有限公司、高新区分别荣居在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区(市)县发明专利授权量榜首。

创新活力榜,数说成都“双创”活力,折射出的是成都全面创新改革的生动践行。通过校院企地全体动员,成都凝聚全部创新资源、囊括各个创新领域,让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在1.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系统推进。

成都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成都正在形成高校、院所、企业与地方的全新伙伴关系——城市创新合伙人。截至目前,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与近20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签订协议,校院企地合作项目287个,协议金额超过2600亿元,已落地建设项目178个。产业功能区累计引聚包括60余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10000余名高水平人才;已建成国家、省、市三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超过12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余家。

10月,“2018天府金融指数”在成都正式发布,成都金融综合竞争力位居中西部第一,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位列全国第六位。金融创新助力科技创新,四川创新科技金融研究院成立,将积极推动科研院所改革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为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探索经验。

坚持创新引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成都动作频频,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地位持续凸显。

本报记者 宋妍妍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