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事制度改革 从探索先行到全国样本 创造多项“率先”

www.scol.com.cn (2018-12-18 09:36:19)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林霜  

2016年7月1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工商局发出全国首张“两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摄影记者 王天志

随着昨日成都市工商局与8家银行机构签署“工商注册登记业务全程电子化合作协议”,工商注册登记窗口延伸到了每一个创业者家门口的“最后一公里”。

事实上,从改革开放春雷乍响,第一批个体工商户横空出世激活市场经济一池春水,到如今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纷纷抢滩市场,近三年来成都新增市场主体数量按照每年10余万的增速增长,新登记市场主体和期末市场主体户数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仅2017年,成都每个工作日就会诞生1924户市场主体,而每一万人里,就有1386人是“老板儿”。而在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从放宽住所限制到成功发出全国第一张“两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从全国首个企业公共信用地方标准到打造涵盖全域成都法人、个人信用信息的“一张网”,从首开先河在成都市工商局组建新经济发展服务处到在成都自贸试验区实行“容缺登记”,成都在全国商事制度改革的滚滚浪潮中傲立潮头,创造了多项“率先”。

大事记

2004年

我市启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建成“成都信用网”

2013年

10月1日,成都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成都市企业公共信用等级划分地方标准》

2016年

市工商局组建“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

全市正式实施“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

全市正式实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全市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实现“一表、一窗、一网、一照、一码”

全国首张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发出

11月25日,成都成为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2018年

12月,成都市工商局与8家银行机构签署“工商注册登记业务全程电子化合作协议”

从至少1个月到1天

全国首创“两证合一 一照一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业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登记注册问题,过去设立一家企业,需要跑许多次,耗费大量时间。从事工商登记工作已有10多年的熊辉,回想起那些年,为企业办理注册登记流程的繁琐程度,他也是记忆犹新。“以前为群众办理营业执照,申请人需要多次到工商窗口办理名称预先核准、提交申请材料、签名确认、领取营业执照等,对企业来说,无形中增加了时间成本,来回跑腿。”

改则通,通则活。 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改革的先手棋落在了经济运行最小的细胞——企业身上。

当年9月,成都出炉的《成都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出“五大新政”助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2015年底,四川省工商局批准成都为四川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涉及企业名称登记、经营范围登记、简易注销登记、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个体工商户“二证合一”等5项改革试点项目,成都也是全省唯一一个承担了全部改革项目的地区。2016年9月1日,全市正式实施“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11月1日正式实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全市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实现“一表、一窗、一网、一照、一码”。这两项改革不仅较国务院、工商总局的规定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全国首张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也从成都发出。赶上了这一政策“早班车”的罗朝林心里乐开了花,“节省了一倍以上的时间和一大笔费用。”节约的原因在于,个体户只要前往辖区工商所一个窗口就可以实现申请、受理、审批等一站式办理服务,免去了在工商、税务两个部门奔波之苦,而新设个体工商户的证照办理时间也由过去的至少一个月缩短到了改革后的1天。

2016年7月1日上午,华阳四维农副产品经营部经营者罗朝林,从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工商局局长乔昌华手里接过了这张特别的营业执照——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两证合一”,原本的15位“注册号”变成了一个18位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这也是全国首张“两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从1个部门到52个部门

先行先试 多部门联动惩戒失信

另一方面,如何在优化服务的同时,做好“严管”这篇大文章?

“怎么回事啊?我们被纳入经营异常名录了,现在公司银行账户被冻结了,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2016年1月26日一早,成都市工商局市场监管分局荷花池南区工商所里就来了一位心急火燎的访客,四川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板郑波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了?经过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郑波才发现自己公司两个年度的年报都未报送。后来经过补报,公司被移出了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公司账户才得以“解冻”。

以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成都在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早在2004年,成都就启动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建成了“成都信用网”。2013年10月1日,成都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成都市企业公共信用等级划分地方标准》。

2015年,成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再提速。成都成为全国11个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之一,也是西部地区唯一获批城市。在此基础上,成都市工商局在一年以后组建了“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负责全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打造涵盖全域成都法人、个人信用信息的“一张网”。

这张网到底有什么作用?成都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归集了52家市级部门及相关单位的信息数据,与33家单位实现信息实时自动归集、交换与共享,涵盖全域成都240余万户法人主体、4000余万条法人信用记录和重点人群41304人,为解决部门间信用信息不对称、降低信用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

先行先试,成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也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2016年11月25日,成都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委托的中国人民大学专家评估小组对创建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评估验收,从43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从单一事项到一个行业审批

顺应时代 新经济企业“容缺登记”

3D打印、无人机制造、共享单车、可穿戴终端设备研发……当新经济浪潮来临,一些新兴企业行业所属早已超出了此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通用标准,当他们去工商局注册登记时,往往会遇到找不到自身所属行业类别的尴尬,怎么解决?

为了解决新经济企业落地成都面临的“入口疑惑”问题,成都不仅在全国首开先河,在成都市工商局组建新经济发展服务处,还密集出台了《新兴行业分类参考目录(2017版)》和《关于支持服务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其中对新经济企业的包容性管理、“容缺登记”等举措成为关键词,旨在创造更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营商环境。

“真的是跑一次就搞定了!这样的服务更高效、更便捷。”今年1月15日,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成都高新区环保城管局送来一面锦旗,对企业登记窗口工作给予“服务企业优质高效”的赞誉。“公司需要完成对其他企业的收购,由于收购涉及到股东变更,需要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变更登记。我们当时提交的申报材料中,有一份董事签字原件缺失,只有传真件。”企业办公室主任梅凌回忆道,成都高新区环保城管局企业注册处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注册登记“容缺受理”机制,当天就办理好营业执照变更登记,帮助企业顺利完成3家拟收购公司工商变更手续,并最终完成收购。

所谓“容缺受理”,就是针对那些具备基本条件、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次要条件或手续有欠缺的审批事项,企业注册处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材料及办理时限,先予以受理和审查,事后由申请人在承诺期限内补齐相关材料。在承诺期间把缺失资料补回来,也就是在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先办后补”的受理方式。这意味着,申请人需要填写一份容缺办理承诺书,工商部门在收到容缺办理承诺书以及容缺办理承诺书约定的部分材料后,属即办件的,就可当场作出行政审批决定,制作相应的行政审批证件。

对话

成都市工商局注册分局

政府权力做“减法”

管理服务做“加法”

换取经济活力的“乘法”

201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商事制度改革破茧成蝶的5年节点。这5年,成都商事制度改革到底取得了哪些成绩?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成都市工商局注册分局局长陈建国,细数成都如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管理服务的“加法”,换取了市场和经济活力的“乘法”。

探索互联网环境的登记模式

记者:今年以来,成都在商事制度改革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建国:随着商事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今年1-9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06165户,同比增长14.55%;新增注册资本10322.87亿元,同比增长10.28%。截至2018年6月末,全市市场主体合计2136866户,同比增长18.25%;注册资本总额共计68150.3亿元,同比增长30.17%。

记者:这几年到底进行了哪些商事制度改革?

陈建国:从亮点来讲,我们实施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开展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改革试点、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改革、深化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工作、实施“多证合一”改革试点、开展住所申报登记改革试点、全力推进“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个体工商户登记制度改革。

记者:随着创新创业的门槛逐步降低,更多的创业者关心注册能不能更便利快捷?

陈建国:互联网时代,我们也进一步深化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工作,探索建立适应互联网环境的登记模式。目前,我们全面推行内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登记全程电子化和外商投资企业全程网上登记,将通过全省统一的应用平台同步发放企业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在成都信用网公示,方便社会查询。目前,企业登记“外网申请、内网审核、外网反馈结果”的“互联网+登记”新模式初步建立。截至2018年9月末,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系统已办理“无纸化”设立登记业务1705件。

打通创业“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不仅要帮助大企业做大做强,更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我们如何助推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陈建国: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创新了多项工商登记改革举措,其中开展“个转企”登记,促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一批有规模、有意愿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截至2018年9月末,全市共办理“个转企”登记8348户。同时,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探索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模式等10项举措,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在增加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助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记者:如何打通创业者办事创业“最后一公里”?

陈建国:我们全面启动了“局所联动、全域通办”登记制度改革,构建“多网点、全时空、零距离”的登记服务平台,打通群众办事创业“最后一公里”。截至2018年9月末,全市各基层工商所通过“局所联动”方式办理各类登记5万余件。为方便企业就近办理注册登记,我们将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登记管辖权限下放属地登记机关。今年7月15日开始,市局再次调整内资公司登记管辖权,将注册资本1亿元(不含1亿元)以下的有限公司登记管辖权限下放属地登记机关,进一步方便企业就近办理工商登记。调整后,市局只负责市属国有或控股,以及股份公司和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有限公司的注册登记。

记者手记

数据多跑腿 企业少跑路

在今天,一句“数据多跑腿,企业少跑路”无疑是对现下商事登记制度的最佳写照。

无论是个体工商户,还是私营企业,每个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市场主体都像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孩,而营业执照就是他们的“出生证”。

不知不觉间,我接手工商口线也将近4年了,在这4年间,这张“出生证”的样子也几经变化。当然,传说中的手写毛笔字是没有见过的,但从15位“注册号”到18位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再到今天的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其中,最大的感触是,方便。在屡次采访中,这个词也被创业者屡次提及,最大的方便表现在时间上,企业注册登记时间从改革前的两到三个月缩短至最快30分钟,实现了全流程“零见面”,这确实值得点赞。

事实上,带来方便的改革又何止这一项。作为“放管服”改革的“先手棋”,商事制度改革涉企证照大幅精简、证照分离改革、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的范围不断拓展,更重要的是,一系列着眼长远的顶层设计,一项项因地制宜的改革创新,一项项落地生根的改革成果,让企业和群众有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这让改革的效益不断显现,市场主体和数量持续增长。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