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 4张“总规”图 见证成都辉煌巨变

www.scol.com.cn (2018-12-19 09:14:44)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林霜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绘下彰显时代特色的未来蓝图,也见证着城市走过的风风雨雨和历史变迁

  回望历史,探寻足迹。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市先后编制了4轮城市总体规划,一步一步地引领成都走向新时代

  这一张张的规划蓝图,它们或许已经陈旧,远非我们如今的模样。但它们却是成都一代代人的记忆留存,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根脉

  从一张张城市总规图里,我们回望成都一路走来的历史“足印”,也见证着成都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巨变

  定位之变

  从省会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描绘了成都更宏伟的愿景:“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1978年改革开放后

  成都立即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当时,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的科学文化中心,以机械、电子、轻工为主的工业基地。”

  1994年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

  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11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将成都定位为:“四川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格局之变

  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

  自1978年以来,成都从市域面积3861平方公里,到行政管辖范围扩大至14335平方公里。成都不仅仅市域面积发生巨变,逐渐成为一个超大城市;更是立足于治理“大城市病”,推动成都城市格局实现了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

  ●1978年,成都市域面积3861平方公里,包括两个县(金堂、双流)、三个郊区(金牛、龙泉驿、青白江)、两个城区(东城、西城)。成都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现一环路以内;城市发展的重点还是在城区。

  ●1983年,国务院批准原温江地区并入成都市,成都行政管辖范围扩大至12121平方公里。

  ●1987年,提出中心城区的概念,并提出积极发展小城镇。

  ●1994年,进一步提出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三个规划层次,即中心城区、都市区、三圈层。

  ●随着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成都规划形成“一区双核六走廊”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城镇空间布局。

  ●2016年,国务院批准简阳由成都代管,成都行政管辖范围扩大至14335平方公里。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紧抓简阳代管的重要机遇,着眼于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绿心,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形成“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并以五大功能区为统领,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策略,着力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动能之变

  从重工业占比近6成到高新技术产值近万亿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工业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升级?在实践探索中,成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改革开放前夕,成都已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具有机械、冶金、化工、电子、轻纺等多种工业。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45.14亿元,当时,成都还是以重工业为主,占比近60%。

  ●1993年,成都GDP在全国排名第十一位,工业总产值达718.2亿。

  ●1994年,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提出中心城区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实行“退二进三”。

  ●2003年,成都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2011年,成都GDP近7000亿,在全国排名第九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383.4亿,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规划提出加快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2017年,成都GDP达13889.4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374.8亿元。

  ●未来,成都将转变组织经济工作方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发展模式转变,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放之变

  航空年客运量从36.5万人次到突破5000万人次

  除了休闲安逸外,成都还有另一个城市特质是开放和包容。虽然身处内陆腹地,但成都却一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整个世界。40年来,成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也见证了成都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历史路程。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已是西南地区航空运输中心,客运量36.5万人次/年。

  ●1982年规划将双流机场由民用二级机场提升为一级机场;1993年被国家批准为国际口岸机场,1995年更名为双流国际机场;2012年T2航站楼投用,当年年底客流量就突破了3000万;目前客运量已突破5000万人次/年,位列全国第四。

  ●2011年提出规划建设成都新机场。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拥有成渝、成昆、宝成三条铁路干线,是西南地区的铁路枢纽。

  ●2005年规划提出建设青白江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2008年成都国际铁路港动工,2013年开行第一列蓉欧快铁。

  ●1981年,法国蒙彼利埃市成为成都的第一个国际友好城市。1985年,美国领事馆在蓉设立,成为成都的首家外国领事机构。

  ●目前,成都已成为中西部内陆综合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与全球93个城市缔结了友城或友好合作关系,在蓉领事机构达17个,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达285家。

  ●未来,成都将把握国家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战略机遇,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锐意改革,着力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高地。

  生态之变

  从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仅115公顷

  到建设全世界最长的绿道系统

  40年来,中国的城乡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今,面对建设“公园城市”的时代课题,成都正全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城区公共绿地面积仅11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仅1平米。成都相继扩建了人民公园,新建了三洞桥公园、塔子山公园等。

  ●1990年,成都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43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8平米;相继开展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及沙河整治工程。

  ●1994年规划提出将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范围划为生态保护带。

  ●2011年,规划进一步扩大了生态保护带范围,确定了环城生态区。2012年正式出台《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在全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将特定生态区域的规划建设和保护纳入了地方性法规。

  ●2018年,新《总规》全面贯彻深化公园城市规划理念研究和建设。规划提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定位为“一心”,将龙泉山由生态屏障提升为两翼共享的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和国际化会客厅。同时,全域规划了全世界最长、总长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系统,分为区域绿道、城区绿道、社区绿道三级。此外,规划还提出了公园城市六大时代价值——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及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积极探索并形成建设路径。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郑鑫

  图片由市规划局提供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