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见”了3000年前古蜀先民的生活图景

2019-11-15 09:46:3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林霜

近十几年来,金沙大遗址片区进行着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其中,距离金沙遗址祭祀区约1000米的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考古,发现了丰富的遗迹遗物。2017年,《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正式出版。作为金沙遗址考古的首份考古专题报告,它以详实的材料揭开了古蜀文明在神权之外更为生动的侧面,获得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

发现金沙遗址制陶作坊

2001年,金沙遗址祭祀区的发现,令其成为三星堆之后又一个古蜀文明的重要代表。然而,与三星堆相比,金沙遗址却一直没能发现城墙及高等级墓葬。除了其明显的神权特征,维系神权社会的基础是什么?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生产生活?考古人员一直在苦苦追寻。

“从2001年至2012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金沙遗址范围内,已对近70处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主持阳光地带二期考古发掘及报告撰写的周志清说,2004年,考古人员对这一区域进行发掘,有了大量收获。

考古人员发现了灰坑、陶窑、墓葬等大量与祭祀区完全不同类型的遗存。这里的陶窑,均为小型馒头窑,由窑室、火膛、操作坑组成,是金沙遗址区内发现的最集中的陶窑地点。这片区域的墓葬区,也发现了船棺葬和竖穴土坑墓等不同类型。区域内还出土了大量陶器以及少量的玉石、青铜器等,根据土壤浮选,水稻、粟等的种子以及猪、水牛等的骨骼也被发现。

2

揭开古蜀先民生活图景

丰富的出土文物,揭开了生活在金沙遗址一带古蜀先民的生活图景。

周志清说,古蜀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考古材料又十分稀少,因此当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后,学界一度认为三星堆衰落以后,才在金沙遗址形成另一个发达的古蜀文明。然而包括阳光地带二期在内的众多遗址相继被发现以后,考古人员才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人类在金沙一带活动。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在一段时间内曾经并行。

在阳光地带二期遗址,这里的人类活动痕迹可上溯至距今4000年左右。到了距今3400年至3300年时,制陶作坊开始在此遗址区的东南和西北部出现。在距今3300年至3200年时,遗址西南部开始出现墓葬,可将船棺葬出现于成都地区历史上溯至西周初期……

在金沙遗址祭祀区为代表的都邑中心周围,有人类生产生活的痕迹,甚至呈现出都邑中心复杂的功能分区。

根据遗址种子浮选结果,发现当时的农作物主要有粟和水稻:在地势较低的区域,他们种植水稻;在台地等较高区域,则选择种粟。这两种农作物,应当就是当时居民的主要食物。

出土种子中,农作物和杂草相比占据绝对优势,“这说明谷物在储藏前已进行过扬场加工。”周志清说,遗址内发现的稻谷基盘数量极少,说明谷物储藏前还进行过脱壳。“种种信息说明,这些居民只是粮食的消费者,不参与粮食的生产加工,他们的专业身份应该是制陶及相关生产。这也可以说明当时社会人群已经出现专业化分工与生产。”

遗址区内发现的动物骨骼,则可以辨识出水鹿、家猪、水牛等品种,并且水牛和家猪属于人工饲养,“这可能反映出当时人们所获取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是人工饲养的家畜,间或以狩猎的野生动物作为补充动物蛋白的来源。”

3

丰富古蜀文明研究内涵

2001年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以后,考古人员一直在进行抢救性发掘。系统研究的滞后,令金沙遗址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质等没有得到充分及时的挖掘。2010年,金沙遗址系列考古报告整理提上日程。《金沙遗址:阳光地带二期地点发掘报告》的出版、金沙遗址祭祀区报告结项以及其他考古点位整理工作的相继进行,将让金沙遗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得以逐步揭示。

周志清说,从目前的研究材料来看,公众感兴趣的部分话题有望得到回答,“比如金沙遗址为何没有发现城墙?这极可能是金沙的都邑形态类似中原地区的二里头和周原遗址,‘大都无城’,或许也是中国早期都邑发展形态一种形式。金沙遗址为何没发现高等级墓葬?这可能与古蜀社会还只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神权社会有关。神权高于一切,社会财富和资源主要献给了神。古蜀神权国家的持续时间极长,这体现在金沙遗址区在距今3500年左右出现祭祀活动,一直到距今2500年左右才伴随金沙遗址的废弃而退出历史舞台……”

评审组历史考古组副组长、古蜀文明研究专家江章华告诉记者,三星堆和金沙,代表了古蜀文明的两个高峰,两个遗址包含的古蜀文明信息最丰富,也最具代表性。这份报告作为金沙遗址的首份报告,也因此弥足珍贵。不仅如此,报告从资料公布的全面程度、研究角度的新颖性和研究手段的多样性,堪称最彻底和最完善的一次,在提供重要的考古材料的同时,也延展了所处的十二桥文化时期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的宽度与厚度。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