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守进口,杜绝传播源进入
1.“一卡口”:减少村内通行道口,原则上一个自然村落保留一个出入卡口及一个应急通道,卡口都应落实村“两委”成员或党员带队、志愿者参与的全天候值守制度。在卡口醒目位置明示“进村人员需登记”等标识标牌。在其余进出路口均设置“禁止通行”“掉头”“进村口位置”等标识。跨村主要道路可实施跨村联防。
2.“二人岗”:每个卡口由2名以上工作人员负责看守,落实24小时轮班制度,负责检查人车、测量体温、人员登记等,对体温异常的人员,应立即报村委会,并督促其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排查。参加防控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好自身防护工作,上岗必须佩戴口罩,每天测量体温2次(上下岗各一次)。
3.“三问三登记”:“三问”即问从哪里来、是否去过湖北等疫情重点地区、是否有发热。“三登记”即外地返蓉必登记、湖北等疫情重点地区回来必登记、身体发热必登记。
二、管人头,防止疫情扩散
4.“小单元”:以组和自然村为基础,联户管理,邻里守望,组织村民自治,突出村民群众自觉防控作用。充分发挥村民组长、党员、志愿者等作用,加强日常巡查,完善村民发现报告机制。
5.“房管人”:落实庭院宅基主体责任,加强外地来蓉人员管控。点清人头,做好村民健康信息登记,每日动态更新常住、流动人员及重点人员信息。
三、抓巡查,实现快核快处
6.“快处置”:加强对居家隔离等重点人员情况的常态化巡查和日常服务,有异常情况做到第一时间核查、第一时间处置。对于处置困难的,快速上报,责任到人、处置到底。
7.“联排查”:发挥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作用,切实加强村内企业包括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外来人员动态排查,指导、落实疫情防控举措。
四、禁集聚,降低疫情风险
8.“闭场所”:农村文化场所、老年协会、棋牌室、麻将馆、游乐健身等非涉及农村群众生活必需的公共场所一律关闭,引导群众红事缓办、白事简办,确需办理要经村“两委”同意后报镇(街道)备案,有必要的防护措施方可举行。
9.“重宣传”:加强疫情防控宣传,落实“三要四不要”(即一要出门戴口罩,二要日常勤洗手,三要做好居室卫生,四不要扎堆聊天、打牌,五不要相互串门、聚餐,六不要乱扔废弃口罩,七不要造谣传谣信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