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成都新冠肺炎主战场的报道:成都公卫如何战“疫”?

2020-03-03 08:00:19来源:成都日报编辑:林霜

□本报记者 邓晓洪

2月29日,周六。这天阳光灿烂,人们在朋友圈晒出盛开的各色花朵。春天,仿佛正式抵达。

这天,新华社发布的消息让人们激动而又振奋:全国累计治愈出院病例超过现有确诊病例。

而成都,截至目前,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依然是0。这个0,已经超过了10天。

连续无新增,而出院的患者却日渐增多,作为救治主战场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住院隔离治疗的病人一天天在减少。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零感染!

在万众关切的公共卫生事件当中,成都市公卫中心是个焦点所在,它不仅仅是个治疗机构,更是个疫情的风向标:这里紧张,则大众紧张,这里稳定,则大众稳定。

因此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那一刻起,四川省和成都市两级政府对成都市公卫中心的救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提供物资保障的同时,在病房装修改造、医疗资源整合等方面一路绿灯,让这家我省唯一的大型三甲传染病专业医疗机构心无旁骛地投入战斗。

外界投向这里的目光是焦灼的,然而这里的战斗紧张但不慌乱、紧迫但又有序。

战“疫”一月半余,成都的新冠肺炎疫情何以让百姓舒展开紧锁的眉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是一个最佳观察窗口。

最高效的应急:有一支“嗅觉灵敏”的队伍

我们的故事需要从成都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说起。

1月16日,这名30多岁的患者由一家综合性医院转到成都市公卫中心,他的到来拉开了我市战“疫”的帷幕。

市公卫中心一份阶段性总结报告中这样表述:“1月16日,按照省市领导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指示,医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应急组织管理和专业救治方面双管齐下,短短时间内,应急人员、应急物资、应急病房全部准备到位。”其实,这段简短的话,背后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市公卫中心有一支应急队伍,这支队伍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就有40多名医护人员,按照该院的应急管理条例,他们一旦接到命令就立即到岗。

传染病专家杨铭是市公卫中心应急队队长,护士长曾丽是副队长。在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入院后,他们和其他40多名应急队员抵达岗位,从那天起,两人连续一周多没有回家。

随着收治病人的日渐增多,参与进来的医务人员也日渐增多,由最初的40多名发展到后来的200多名,他们从临床救治到院感防控展开了全方位的阻击。

他们的反应异常灵敏,而灵敏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日常的训练。

从2003年的SARS开始,成都先后经历过禽流感、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对疫情的处置中,市公卫中心积累了丰富经验,而该院对应急队严苛的训练,不仅练就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灵敏的嗅觉,更是练就了“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抗疫铁军。

市公卫中心对疫情的关注,是在去年12月底,那时已有零星的相关报道,但不像后来的铺天盖地。“做传染病的人嗅觉就应该是灵敏的。”院长刘德顺说。

去年12月31日,该院党委书记徐鸿和院长刘德顺组织全员中层干部召开会议,要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标准,从预检分诊开始到救治、物资储备、车辆、药品等全方位进行检查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就在当天下午,该院组织应急队员,就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的救治和感染防控进行了一次演习。

紧接着,市公卫中心医务科制定预案,按照要求进行药品及防护物资的准备,“我们的医疗物资储备按惯例是储备半个月,而在1月初,医院领导让我们储备一个月。但就在收治第一例病人的当天,刘德顺院长在开会时强调,要储备至少3个月的医用物资。”医务科副科长冯琛说,尽管后来武汉疫情发展迅猛导致物资紧缺从而没能储备到3个月的物资,“但这种预见性帮助我们对形势作出了应对判断。”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