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场会议释放重要信号:启动“快进键”夺取“双胜利”

2020-03-03 09:33:5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林霜

四川在线记者 吴亚飞

新冠肺炎疫情之“危”并未解除,但疫情的冲击终会结束。3月2日,成都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召开,就统筹兼顾、精准发力,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推动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全市总体呈现出疫情稳步缓解和经济活跃度有序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成都在保持对疫情防控的新风险点高度敏锐性和警惕性的同时,启动全面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快进键”——

疫情防控态势向好:截至3月1日,已连续10天实现确诊病例零新增。

复工复产有序有力:2月3日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3588户,复工率达100%,建筑工地已复工5298个,复工率99.6%。

城市秩序稳定恢复:民航、铁路、道路运输运力分别恢复到同期正常水平的65%、36%和40%,运量分别恢复到55%、40%和20%,市域交通运量较2月3日增长51.2%、进出货物车辆增长249%,粮油肉菜市场供应量价稳定。

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要站高谋远、化危为机,加快把先行优势转化为实现目标任务的强大动能,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管理机制;要坚持辩证思维、超前研判、主动调适,在应对危机中补齐短板,在坚守战略中强化优势,持续增强城市应对危机的硬核支撑力和经济全面恢复的内生驱动力。

谋划疫后发展,成都危中寻“机”。正如任何硬币都有两面,危机往往蕴含契机。疫情对经济需求的破窗效益正在凸显。

发展新经济为动能带动产业体系全面升级。“这次疫情让基于数字技术的各类需求被激活、爆发式增长,数字场景穿透产业,从生活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催生数字化新场景,孕育数字化新业态。”成都提出,要主动迎接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时代加速到来的新变革,深刻把握疫后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变化,持续巩固新经济先发优势,大力推动六大新经济形态在七大应用场景中的对接融合,带动经济活起来、城市动起来。

培育智能生活服务业,适应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场景新变化,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数字文娱、在线教育、无人配送等新业态,构建智能生活全景体验、线上线下协同交互的新消费场景。

发展智能化生产,制定政策鼓励支持企业运用智能化设计平台优化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流程,推动人工机器人替代、物联网配置和设备共享,创建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智能管理、智慧物流示范工程。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这次疫情中,远程办公、线上消费等,消解了静态防控对经济社会运行的挑战,要站高谋远重新思考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以构建“城市大脑”为方向建立“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键回应”体系,带动数字政务、数字社区、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服务等新场景提能,全面提高城市在线监测、分析预测、智能决策能力,着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

判断更来源于国家战略的支撑。成都提出,把握机遇、借势借力,提振全社会对成都的信心。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等已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把握机遇、借势借力,深谋远虑、抓细抓实,用国家战略支撑提振全社会对成都未来发展的信心,提升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成都提出,要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落地落实,谋之以先、见之以远、立之以高,唱好“双城记”。要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走深走实,推进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圈,有序推进服务载体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要积极推动国际铁路港扩容升级,加快建设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拓展亚蓉欧国际班列覆盖面,推动适铁适欧产业加快集聚。要推动成都东部新区全面开工建设,深化片区综合开发,加大项目促建力度,持续完善公服配套,推动高端产业导入。

此外,会议强势传递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的信号。

非常之时出台非常之策。在引才方面,要尽快推出新版“人力资源新政”,持续发布“城市机会清单”,提高人才资源与城市战略的匹配度、公共服务体系对广大市民的保障度、公园城市形象品质对优秀人才的集聚度,让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生活得好。

在扶企方面,要深入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全面落实一家规上企业一名联络员、一个行业一个专班制度,督导防控工作落实,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问题,促进稳产满产。一家企业不恢复正常运行,联络员不返回机关;一个行业不恢复正常,联络工作专班就要负责到底。

在营商环境方面,以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竞争优势吸引先进生产要素集聚融合。要巩固落实国际化营商环境2.0版本,尽快推出3.0版本,面向国内外投资者进一步开放市场,及时跟进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问题。

在政务服务方面,要从运行效率和社会效应出发倒逼各行业各地区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优化,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承诺补正和容缺受理机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惠企政策“一网通办”,努力提高政策的可及性和便利度。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