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林盘与低碳 成都首份本土绿色低碳公益研究报告出炉

2021-12-31 11:49:1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12月30日,四川在线记者从成都市河流研究会了解到:历经3个月的实地调研、现场勘测、数据比对和样本分析,由中科院生物研究所专家、成都市河流研究会和市民村民们共同开展的公益研究项目——“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系列活动对外发布首份本土低碳研究报告,该项目荣获2021“蓉城智碳”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创新项目评选及实践活动一等奖。

在“双碳”的时代大命题下,作为人口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减碳肩负重任。有哪些本土资源可以利用?“双碳”政策如何转化为在地行动?该项目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面向社会推出,邀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等领域专家指导,招募由科学家和公众共同参与“发现公园城市的本土低碳生活”调查活动,最终形成近100页的初期成果报告。

林盘生活有哪些好处?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上散落的农家聚落,有田、有水、有林、有人家,《蜀都赋》中说“栋宇相望,桑梓连接”,是一种独属于天府平原及其临近浅丘地带的人居模式,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研究学者眼里,林盘衍生于成都平原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之间,是古蜀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川西地区农耕生产生活条件及社会意识驱动所自然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居住环境形态。

研究活动从“林盘与低碳”角度出发,意在从本土自然人文和社会传统出发,挖掘现代“绿色低碳”理念和实践,发现并科普林盘的生态循环生活模式。林盘公众科学家共计调查13户林盘居民,通过实地走访、村民访谈形式进行问卷收集、梳理,显示林盘内生活的样貌。

11月20日,林盘公众科学家入户访谈第一次开展。本次访谈村落为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扎根项目地——郫都区安德镇安宁村、唐昌镇临石村村落的林盘散居住户。

调查小组到达安宁村土城陈大爷家林盘,调查居民包括陈大爷、周边院落赵大爷夫妇、唐大爷夫妇等多位村民,都是在林盘院落生活数十年的“老农人”,他们对于林盘是有情感在的,林盘就是他们生活的农家“园林”。

下午,调查小组又来到临石村,遇到村民俞大爷正在用竹子编家具,他说:“以前的竹子、树木都是有用的,竹子做家具农具,比如背篼啊板凳啊等等,房子边的树木长大了又是建房子的材料。现在这些用的越来越少了。”豆腐院子宋大叔说:“竹子对吸收二氧化碳很明显,在院子内点火的烟气能被竹林吸收,在外面看不到明显的烟气迹象”,宋大叔还说,林盘院落是先辈流传下来的智慧,院落内五十年代修的柏木房,现在还依旧稳固。

设立田间和林盘气象观测站

林盘公众科学家项目意在通过林盘院落实地调研与气象数据的分析,向社会公众呈现成都本土低碳生活实例,让社会公众了解林盘以及林盘内生活的人的现状。

调查组在安宁村设立了田间气象观测站与林盘气象观测站,通过林盘内数据指标变化特点,评价林盘宜居性与人体舒适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标包含气温、湿度、风速三个要素,其中气温为主要指标,风速与湿度为辅助指标。

研究小组在拿到实测数据之后,进行了初步可视化处理,形成了田间可视化数据分析图表、田间与竹林可视化对比分析图,郫都与林盘数据可视化图表。

调查小组根据近年资料及相关公式,计算安宁村林盘月均人体舒适度指数——4月至10月人体舒适度均在二级以下,6月、8月、9月期间林盘内舒适度等级是一级温暖舒适。结果显示:林盘地区整体人体舒适度较好, 大部分时间均较适宜各类户外活动。

“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研究报告分五大章节,核心部分以林盘低碳生活循环图和气象宜居分析量化图展现研究成果,并最终提出林盘的低碳、环保、人文、美学、教育、科普、旅游等多元价值,以及由此思考的保护、利用和发展相关建议、下一步研究展望。

据了解,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根据报告内容,将打造成都第一个水源地绿色低碳社区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农村—城市人群的长期持续的互动联系,为公园城市顶层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