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文/图
宋锦、蜀锦、佤锦、蜀绣、苏绣、羌绣……10月10日下午,成都市新都区锦门景区,“2025第二届锦绣非遗品牌推广周”主活动——“锦绣非遗品牌大会”现场,大会主办方发起“锦绣联盟”。中华锦绣10大地方名牌成为联盟首批成员。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将“锦”“绣”二字放在一起使用。但其实,二者在现实中是两种不同但联系十分紧密的工艺。“锦”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绣”指用彩线在织物上刺绣。
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都有蜀锦厂、蜀绣厂。两厂对门而居,紧密联动,“蜀锦厂生产的锦锻,蜀绣厂要买去绣;蜀锦厂会请蜀绣厂做‘点睛之绣’……”国家级非遗蜀锦代表性传承人胡光俊回忆。
近年来,成都高度重视蜀锦、蜀绣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将其作为打造“三城三都”品牌、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促进蜀锦、蜀绣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培育、壮大安靖蜀绣文创公园、锦门丝绸文化小镇等产业园区,大力推动非遗百业融合发展。
尤其是活动举办地——成都锦门景区更被称为“南丝绸之路起点”。新都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已建成西南地区唯一的丝绸主题博物馆,及17个传承人工坊和体验馆,呈现100多项非遗技艺,成为蜀锦、蜀绣非遗传承的核心产业基地。
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吴金良表示,“锦绣联盟”这一跨区域、跨行业的非遗协同创新平台,意在实现锦绣产业抱团发展,并将锦门建成“西部最具影响力的锦绣非遗产业聚集地与消费目的地”。
“锦绣联盟”成立的另外一个目的——实现各地锦绣产业互相借鉴发展。
当天,来自云南西盟县的非遗传承人娜香穿着自己织就的佤族服饰,接过金底红字的“锦绣联盟”牌匾。
佤锦非遗传承人娜香
2021年佤锦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此基础上,西盟县制定了佤族织锦“三年行动计划”,至今已发展了上千人的佤锦“织娘”。 “我们的织锦片,还用在上海星巴克的咖啡杯上。”娜香说。
如何为佤锦注入更多市场化元素,让更多人知道佤锦?西盟县相关负责人希望,借助“锦绣联盟”平台,让佤锦与“天府非遗”嫁接、融合,学习市场化推广手段,让川滇“锦绣”先互动起来。 “这次我们派出了20多人的队伍来成都学习、推广佤锦。未来,成都有望成为佤锦出滇的‘首发地’。”带队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