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文铭权
近日,成都市蒲江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对该县西来镇敦厚社区建设的150亩柑橘套种节水抗旱稻(旱优73)生产示范片进行田间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选取代表性田块进行机收测产,经现场实收验收,节水抗旱稻亩产达446.6公斤。
记者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获悉,这是成都市首次成功实施柑橘水稻套种模式,为该市落实国家“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土地利用率、助农增产增收探索出一条科技新路。
“没想到,林下一度闲置的空地,不但可节约除草费用,还增收这么多的稻谷!”该片柑橘林业主委托种植方负责人毛远超高兴地说。
去年6月,该业主在西来镇敦厚社区接手一废弃的猕猴桃果园,标准化种植约150亩“耙耙柑”基地。“分两批分别栽种直径2厘米、6厘米两种规格的柑橘苗。”毛远超说。
但在柑橘茁壮成长的同时,林下的杂草也在疯长。去年年底,蒲江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邀请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专家,多次实地前往调研论证。“杂草要与柑橘苗抢养分、争空间,不如选种能抑制杂草、又对主作物无害且能增收的作物。”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水稻室主任、高级农艺师张帆说。
“节水抗旱稻对水肥条件要求不高,具有轻简化栽培、节水抗旱稳产特性,1-3年的柑橘幼龄果园很适合栽种。”张帆介绍,一直以来,果林间套种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尝试。其中,节水抗旱稻的品种选择是套种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省自主选育的节水抗旱稻品种中,以四川农业大学李德强教授选育的“雅旱优5287”“锦旱优5287”等为代表的节水抗旱稻今年在石棉县试种成功,其特点是耐旱性强、生育期短,与柑橘生长周期互补,不会争夺光照和养分。
此次节水抗旱稻只种植在柑橘林间的操作厢行间,实际种植面积约70余亩。张帆说,示范种植全程未使用除草剂。两种作物形成“互促共生”的良性循环,将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符合“两个替代”的绿色种植理念。
从毛远超展示的水稻收割前的图片视频,记者看到了一幅在川西平原上柑橘水稻和谐共生图:较高层是挂着青果的幼龄柑橘树;低层是整齐挺拔的节水抗旱稻,与柑橘树的冠层形成恰到好处的二者共享发展空间,相得益彰。
本次测产验收专家组组长、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阎洪认为,此次柑橘水稻套种模式的成功,不仅在粮食产量上得到突破,更在生态保护、资源高效利用上实现重大创新。他建议,成都地区柑橘、桃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大,果园水稻套种模式应进一步加大探索和示范推广力度。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