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段玉清
10月25日,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系列活动之“科学大讲堂·未来的种子”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将在成都科幻馆启幕。
七位重量级嘉宾将齐聚蓉城,从稻穗之实到星空之遥,从文明之源到健康之问,从万物之联到能源之新,现场分享不同领域的科学智慧与前沿思考。

作为袁隆平的学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赵炳然带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培育出“臻两优8612”“韶香100”等低镉高产水稻品种。

赵炳然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许丹阳与团队打造了全球首个恒温恒湿考古方舱,并引入AI技术,令沉睡数千年的文明在虚拟世界中苏醒。

许丹阳
在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联合主席本·亚诺眼中,成都是一座充满奇迹的“科幻之都”。从《科幻世界》杂志数十年的深耕,到成功申办世界科幻大会,成都正在成为全球科幻的新坐标。他激励青年在此播撒创造力的种子,让科学之树结出改变未来的硕果。

本·亚诺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操作系统之痛,华为决定投身于一场面向未来的生存之战——研发鸿蒙系统。这不仅是技术突围,更是一次构建万物智联数字底座的战略抉择。作为华为终端BG开源鸿蒙首席架构师,李毅与团队要打造的不是替代品,而是超越传统的新一代“根”操作系统,以三大根技术为支撑,最终实现了“超级终端”的核心理念,真正从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联。

李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副主任胡娜赋予精神影像学的使命。她与团队开发的AI平台,不仅将初诊准确率提升了33%,更将抽象的精神状态转化为可视的影像。

胡娜
在成都,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郑雪与团队正为人类“种太阳”。他们建造的中国环流三号是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面对将等离子体加热至1亿度的世界级难题,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团队,在110天里迭代了600多次方案,最终实现了“双亿度”突破。

郑雪
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兼航天员教练,吴杰虽未亲身飞向太空,却以另一种方式托举着中国航天的梦想。从飞行员到赴俄接受极限训练,他历经8G离心机的生死考验、北极野外生存的严酷挑战,始终坚守“宁可备而不用,绝不用而不备”的信念。归国后,他参与构建中国航天员训练体系,为杨利伟、刘洋、王亚平等一代代航天员的飞天之路奠定基石,以“未飞之身”铸就“飞天之路”,诠释了何为幕后英雄的担当。

吴杰
此外,活动现场还将同步举办科技成果展。该展览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支持,成都市科学技术推广中心承办,面向全龄市民开放。市民不仅可以现场感受“科学大讲堂”演讲嘉宾魅力,还能现场体验成都科技企业带来的前沿科技产品,亲身感受成都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活力与潜力以及这座城市创新创造、追求卓越的蓬勃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