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大于2?这场洽谈会给出答案

2025-11-21 15:19: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邹嘉语

四川在线记者 段玉清

在中欧共同建立、专注绿色交通的某研发中心里,一位工程师展示了一款节能驱动系统的原型机,并说:“欧洲的技术给了我们精度,成都的生态给了我们速度。两者结合,就能打造世界所需要的东西。”

11月20日, 第十八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下称“欧洽会”)开幕式上,中国欧盟商会全国副主席、西南分会主席冉梦之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这恰恰也是本届欧洽会“互信互通·共享共赢”主题的具体呈现。

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多年来,双方的年贸易额从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858亿美元。

当前,放眼世界,贸易、科技、能源和供应链体系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这种形势下,中欧合作如何进一步实现“1+1>2”?作为欧洽会的永久举办地,成都又将面临哪些机会?

如何“1+1>2”?

有人建议,可在三大方面进行合作

几个月前,京东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决定通过全资间接附属公司,收购德国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集团CECONOMY。

在当天活动的主题演讲环节,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欧洲项目负责人石岩以京东的收购案例说明,目前,“中国企业更多是通过并购的形式在欧盟进行投资。”

不过,从京东的案例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与欧盟的投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不再是廉价劳动力等方面的合作,“更多是创新层面上的相互依赖,进入协同前进的新阶段。”石岩说。

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中远海运欧洲董事长傅向阳提到这样一个趋势——去年,中国对欧盟27国及英国的绿地投资(从零开始新建企业)创历史新高,并高度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制造领域。“欧洲市场的开放与一体化进程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高的贸易便利,更广的投资机会以及更多创新合作空间。对欧洲而言,中国企业的积极参与不仅带来了产业链的延伸与补充,也为绿色转型、数字化升级注入了新动能。”傅向阳说。

展望未来,中国意大利商会副主席、中国欧盟商会执行委员会国家代表马晓利认为,未来,中欧可在先进制造和数字创新、联合研发推动工艺绿色自动化、可持续农业和农业食品加工合作等三大方面进行合作。

达成166项合作意向

企业“带着需求来,揣着意向回”

作为欧洽会的永久举办地,在大趋势变革的形势下,成都又有哪些优势?

作为在蓉深耕多年的瑞士企业代表,西卡(中国)有限公司目前不仅在成都市的新津区、金堂县建成两家工厂,还将中国西南区营销中心也落户成都。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烨烔表示,成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布局,对欧洲企业具有极强吸引力。

“成都与欧盟国家的产业体系高度契合。”成都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补充,成都还有中国欧洲中心、中欧成都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

成都也积极将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

会议期间,成都不仅组织一批优质企业和机构进行产业考察,推介天府国际生物城、机器人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还邀请来自16个国家40家外方企业与164家中方企业代表,开展257场次一对一配对洽谈,涵盖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

此前,成都天田医疗电器科技有限公司都通过代理商拓展欧洲市场。洽谈会上,该公司负责人姜天华与来自比利时的企业负责人相谈甚欢,“我们生产的消毒设备可以应用在他们的食品生产过程中,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度对接。”姜天华说。

数据显示,当天洽谈会共达成合作意向166项,“企业‘带着需求来,揣着意向回’。”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