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虐狗的日子又到来,成都各婚姻登记处忙得不可开交。市民曾晖和李双10点赶到,在等待了55对新人之后,他们终于领到结婚证。
在等待登记的新人中间,有一对特别的5旬夫妻,他们手里的80年代结婚证引起了新人围观。因为男方结婚证遗失,他们特意在七夕来补办证件,拿到新证两人感叹,“就像30周年结婚庆祝般,高兴!”
与别处不同,涉外婚姻登记处上班1个半小时了,才办理了一对新人。往年七夕,这里也只为十来对新人办理了结婚证。工作人员介绍,一般而言,涉外婚姻的新人不会特别挑选日期。
30年夫妻拿着一纸老证换新证
上午10点过,26岁的曾晖和27岁的李双,从金沙赶到宽窄巷子附近的青羊区婚姻登记处,取到56号。11点过,两人等待了55对新人后,领到了红本本。“他昨天才拿出钻戒跟我求婚,今天我们就来领证啦。”李双说,两人在成都读大学时认识,经过6年恋爱结婚,选择今天结婚,因为“七夕嘛,好请假”。两人准备在中秋办婚礼,曾晖说,刚开始的时候两人还会过过情人节,现在觉得节日不那么重要了,“每一天都要好好过”。
中午12点,青羊区婚姻登记处临下班前,51岁的曾琴拿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结婚证说,“我们来补办结婚证”。她和53岁的李贤贵于1985年结婚,当时他们的住宅位置还属于金牛区。前几天,两人在翻找结婚证,没找到李贤贵的那张,正好李贤贵在放高温假,两人决定在七夕来把证补办了。
摊开手里的结婚证,一页单纸,大小跟A4纸一般,封面红底黄字,内页角画着4个灯笼,印着橘黄色的花朵底纹,钢笔字字迹写着两人的名字。“好有年代感”,周边新人感叹。几分钟后,新证到手,两人特意请工作人员帮忙拍照。“30年,不容易。”两人笑开了花。
与青羊区热闹的结婚登记相比,离婚登记隔间里要安静得多。30岁的李女士和丈夫于1年前结婚,因为性格不合,两人老早就决定离婚了,选择七夕是因为“赶上了”。临近12点,半个多小时的办理后,两人一起走出大厅,各自打起电话离开。
涉外婚姻登记处半小时办一对
七夕,成都市内婚姻登记处新人扎堆,按往年数据看,一个区一天登记上百对的情况不在少数。位于东门大桥旁的婚姻登记处,不如别处热闹,这只负责登记涉外婚姻。“全四川就这一个涉外登记点,最多时候差不多10来对。”工作人员黄茜介绍。
进门处,一幅挂在墙上的大红色挂画与地上摆着的30来盆鲜花相映相喜。挂画中,一男一女的川剧脸谱,画在“喜”字左右。“颇有中国味,挂画提示着,我在成都结婚了。”加拿大国籍的刘先生早上9点赶到,想要赶上“第一对”,可惜单身证明没有翻译成中文,他开始打听起附近的公证处。
第一对领证的是30岁的陈秀兰和53岁的许明佳。出生于台湾嘉义的许明佳在2004年来到成都,3年前,两人相识,之所以选择七夕领证是因为跟“算的吉日”碰巧相逢。拿出台胞证、台湾居民身份证、婚姻状况证明,许明佳说,机构对婚姻状况审得很严,他的公证书正本由嘉义地方法院公证处邮寄而来,而副本则是海基会邮寄到四川公证协会的。在结婚登记声明书上按下手印,工作人员为两人拍了红底照片后几分钟,一对红本本就到了两人手中,“好好生活,互相照顾。”许明佳笑着对陈秀兰说。黄茜提醒许明佳,一定要回当地更新婚姻状况。
几位等候的新人说,港澳台流传着一个打单身证明的说法,“澳门最便宜,台湾最复杂,香港最贵”。黄茜介绍,一般而言,涉外婚姻的新人不会特别挑选日期,“很多人都是根据请假方便”,多选择周一到周三前来。她记得人最多的时候是一个周一,“办了二十多对”。与其他登记处几分钟办完一对的情况不同,涉外的需要手动录入护照信息,还要为新人拍照,办理一对需要半小时。黄茜说,因为涉外婚姻准备材料复杂,最好先致电028—84423097进行咨询。
华西都市报客户端记者 毛玉婷 摄影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