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80后小伙儿想当“水稻种植服务大王”

http://www.scol.com.cn  (2017-07-17 08:25:45)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侯雯雯  

  “快来把这些蔬菜拿回去,留些种子在地头,全是新品种……”何建接过同学递来的沉甸甸的袋子,不禁露出了笑容。

  上月中旬,成都市第三届种业博览会在温江举行。作为四川小有名气的水稻制种高级技师,何建专门到现场去观摩一些水稻新品种。1999年毕业于温江农校的他,还在博览会上遇到了许多同学故交,收获了不少新品种。

  “敬业、实干、精研农技,富有工匠精神”,这是认识他十余年的成都市种子管理站站长何舜对他的评价。何建挺喜欢“农业工匠”这个称号,他说愿意花一辈子时间去钻研水稻种植,当一名“新农人”。□本报记者 张红霞

  坚守:陪水稻制种坐“过山车”

  跟水稻打了近20年交道,这个行业的冷与热,身为80后的何建都经历过了。

  四川是全国制种、供种大省,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川种”品牌闻名天下。时值2012年,四川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25%—30%,当年外贸出口量占全国的51%以上。市场上充斥着创业成功的传说,这让当时在新都种子公司工作的何建热血沸腾。他投入了自己的所有积蓄30万元,和合伙人一起筹资200万元购进了一个新品种。没想到却遭遇欺诈,最终血本无归。

  虽然创业失败,但何建依然看好制种这个行业,重回老本行。然而,曾雄踞全国“三系稻”制种榜首的四川,却在此时进入了深度调整期。长江中下游两系品种扩张迅速,对四川制种基地冲击很大,再加上种子质量下降、效益降低等原因,许多农民开始退出水稻制种业。

  何建曾带着生产团队进入眉山一制种基地,发现这里由于制种隔离差,种子串换现象严重,纯度下降,致使合格种子入库率只有70%,基地几乎要荒废。

  面临这种形势,他却从未想过放弃。“我出生于农村,学的是农学,干的是农业,知道‘粮安天下安’的道理。”何建说,“农业是刚需行业,只要‘真懂’和‘坚持’,我相信一定能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

  坚持:脚踏实地创下制种“峰值”

  在强者的词典里,没有不可逾越的困难。何建选择从最为关键的制种隔离上进行突破。

  在眉山制种基地,他找到生产商和基地的村干部,商议制种隔离的办法。最后结论是要集中连片种植,在制种田周边空出200米安全隔离带,以防水稻母本抽穗开花时有其他花粉飘过来。

  说干就干。2014年,何建集中发展制种基地1100亩,生产长江中下游紧凑型水稻品种。通过严格、有效的技术措施,当年种子亩产达到500斤,纯度达到99%,超过国家标准3个百分点。

  2015年,他大力发展10亩—30亩小规模制种大户,使制种面积达到1800亩;2016年扩大到3200亩,规模效益突显,实现年总产值1200万元。今年,在制种面积不断萎缩的形势下,何建在眉山的基地面积不减反增,扩大到了4000亩。

  站在新起点上,何建开始谋划未来的发展。他以水稻制种为核心,将产业向制种业的上、下游延伸。上游是水稻品种鉴定,下游是大田水稻种植服务。

  目前,何建在新都军屯镇发展了一个占地193亩的家庭农场,其中35亩被指定为省、市水稻品种鉴定中心。今年,这片稻田里一共有400个品种在进行鉴定。何建的干劲很足,他已经带动新都260多户农户,发展了1.2万亩水稻种植。在他的农场里,种植水稻每年收益可以达到10万元。

  为了与未来的规模种植匹配,何建又在研发水稻的“直播”新技术。与传统的育秧加插秧种植方式相比,“直播”是革命性技术,只需将种子撒到大田里就可自然长出秧苗直至收割。“如果能实现‘直播’,每亩成本只需 200元,大大有利于产业规模化。”

  何建还有个更大的目标:在未来三五年内,将水稻种植规模扩大到5万亩;在成都、德阳、眉山等地服务10万亩以上稻田,做四川的“水稻种植服务大王”。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