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到崇州与苏东坡寒食帖共同“穿越”

2020-03-27 15:11:1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林霜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方炜)今(27)日,记者获悉,4月2日,2020年第三届崇州市寒食节活动将回到古蜀文明的起源地、“天府文化”的传承地崇州市江源街道,开启一场“故园春晓·善颂遗风”的文化盛宴。

系列活动再现“善颂遗风”

崇州是《寒食帖》的首藏地,也是这幅声名在外的书法作品与四川、与成都紧密联系的纽带。从2018年开始,崇州市每年都会在寒食节这天举办纪念活动。今年,包含一系列精彩内容、主题版块在内的第三届寒食节活动将于4月2日在崇州江源街道永利园举行。

本届活动在传统建筑聚落中营造宋代的文化与生活氛围,既回归至寒食帖诞生的年代感,又营造与寒食节向契合的文化内涵。

活动将通过短视频和美图,将展示的舞台从线下拓展到线上,起到传承历史文化,展现崇州深厚历史文化的目的。清新雅致的传统园林、衣玦翻飞的古典服饰、逸兴遄飞的书法作品,在线下、线上共同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氛围。

今年寒食节活动将以“故园春晓·善颂遗风”为主题,将地点选在了最先收藏寒食帖的宋代蜀州(今崇州)江源人张浩后人的园林之中。活动将举全景展现《寒食帖》临摹、诵读的盛况,表现崇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开设林下讲坛,邀请专家学者在松树下开讲,畅谈苏轼与宋代文化,细讲寒食贴与江源张氏;以情景表演等形式,还原宋代“雅”生活,再现唐宋时期天府之国“扬一益二”的精彩。参加活动的嘉宾将统一着汉服,分别参加讲坛、书画、茶艺、花艺、围棋、古琴、吟诵活动。

首藏之地寒食帖背后的“崇州烟云”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宋代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冈(今湖北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时,他触景生情、文由心起,挥毫泼墨、尽兴书写,创作了这幅珍贵的书法作品。一百二十九字的勾勒蜿蜒,笔势奔放,起伏跌宕。在中国书法史上,《寒食帖》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称为中国三大行书。

在唐代被冠以“蜀州”名号,地处“天府之国”腹心的崇州不仅与苏轼的家乡眉州临近,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据记载,《寒食帖》问世后,为蜀州江源(今崇州市江源街道)人张浩所得。进士出身、正在河南永安县做县令的张浩听闻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正在青神县,立刻携带《寒食帖》前往拜会,并请求题跋。

至此,苏轼亲笔、涪翁题跋的《寒食帖》成为“绝代之珍”,被张浩收藏于江源张家老屋——善颂堂。崇州先贤张浩是《寒食帖》收藏第一人,而《寒食帖》收藏的第一站、收藏地正是崇州。

《寒食帖》在随后的岁月中辗转离开崇州,并最终被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前的纪念活动多在起于唐、兴于宋的罨画池举办,今年是《寒食帖》纪念活动首次回到江源。

“崇州烟云”穿越时空,留下了令人感慨、浓墨重彩的绚烂一笔。天府起源不可不知的崇州江源

4300余年前,古蜀文明在现在的崇州发源。那时人们认为这片岷江之畔的平原已到水的尽头,因此用“江源”作为称谓。在移居郫都、建成成都之前,过去的江源、现在的崇州孕育出了“天府之国”最初的萌芽。

直到现在,拥有川内独一无二的“古镇金三角”聚落的崇州,依旧完整地保留下了天府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最菁华的灌区,更拥有成都最完整的传统川西林盘体系,以及罨画池、陆游祠、州文庙等古代建筑聚落。

此次举办活动的永利园,其前身正是《寒食帖》的首藏者张浩专门为这幅作品修建的“善颂堂”。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就曾在这里近距离欣赏了《寒食帖》和宋神宗的《飞白书》——崇州浓郁的文风与深远的传承由此可见。

这里曾让陆游感叹“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也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描写的地方。唐代,崇州传承了“蜀”的精髓,被命名为蜀州;宋代,这里被改名“崇庆”,寄予美好的希望。

而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令人着迷的“成都氛围”,起于农耕文明、兴于商贸发展、传于蜀道长江,正是此次活动对传统文化、城市文脉的传承所在。(图由崇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