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菜市里 那些有趣的灵魂

2020-06-09 08:54:0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林霜
/items/202006/200608164736252000162432.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四川在线记者 吴楚瞳 摄影 向宇 摄像 吴聃 韦唯 万宜森

成都以东,一环之内,光明路菜市。市场3000余平方米,200来家摊主,柴米油盐、果蔬鱼虾应有尽有。方圆一公里内,居民大多来这里买菜,甚至有人是为追随摊主而来。因为,这菜市里,跳动着许多有趣的灵魂。

夏日初至,天色越来越长,市场里的人,开工越来越早。不到7点,一楼鲜鱼区已经有了哗哗的水声,偶而有鱼蹦到了地面,摊主便“哎呀”一声,追过去抓起来扔回水里。一辆面包车停在了45岁的刘文霞身后,她一转身,看见丈夫黄来洪提着一大筐小龙虾倒进一个大澡盆里:“周末,买小龙虾的人多。”夫妻俩来自双流,2011年将鱼摊从交子街菜市迁到光明路菜市,渐渐地熟客越来越多。大多数客人,称好斤两后说一句:“帮我杀好,买完菜来拿”。便转身上二楼买肉买菜去。

很多年来,夫妻俩习惯了这早7晚7的生活,午间用电饭锅在存放冰柜的格子间里热了饭菜吃,晚上收工才回到龙舟路的家里:“买的房子,不大,但一家人住够了。”周末了,做幼儿园老师的女儿带着男朋友来帮忙剥小龙虾,刘文霞脸上笑意更盛:“有时候还是要耍一下,一家人转到一堆吃个饭,健康第一嘛。”8点多了,买鱼的人越来越多,刘文霞放下小龙虾,抓起一条乌鱼“啪”一声扔在杀鱼的石台上,抡起木棍猛烈地敲打鱼头,聊起了家常:“大事一起定,小事我定”。黄来洪闻声一回头:“我们就莫得啥大事。”

一楼亮着灯的巷道里,“咚咚咚”盅海椒面的声音,仿佛在为刘文霞一家子的幸福笑声伴奏。“海椒面,你昨天咋没摆摊?”沉醉在新鲜海椒面香气里的辜华异站起身来,踱进只容一个人转身的“资格海椒面”铺子里:“昨天星期六,每个星期六都不上班,休息一天。”从青龙场到糠市街再到光明路,卖了20多年海椒面的辜华异也算炼成了“海椒面老王子”,上门的熟客居多,甚至有人穿城而来。得闲了,已过半百的辜华异便倚在摊口的柱头上,带着一丝淡而狡黠的笑:“国营企业耍两天,我只耍一天。钱是挣不完的,该耍就耍。想开点,耍好点”巷道那头,蜂蜜铺子里的老板戳穿了他:“他不是在休息,他是在屋头炒海椒。”辜华异假装没听见,坐下来继续盅海椒面:“没得啥子独门绝技,关键是炒得好才香。关键是手工,炒的方法不一样。”

住在金沙某小区的很多业主也许无法理解,为什么每逢周六,小区时便飘荡了炒海椒的香气。但光明路菜市二楼卖玉米的廖琼芳却能想明白,从黄龙溪到成都市区谋生的辜华异,即使在市区里购买了住房,也和自己想法一样:“边做边耍,工作就是休息”。廖琼芳的摊点上,最出名的是自家种的糯玉米。早上一开市,顾客多到只能用“络绎不绝”来形容。10多年来,廖琼芳两夫妻基本上早上三点起床,晚上十点休息。丈夫一早将玉米采摘送到市场后,整个上午还得忙活着一起剥玉米叶、卖玉米,两个人实在忙不过来,隔壁卖姜蒜的闲来也会帮忙。中午时分,客人会稍微少一点,廖琼芳又忙着将玉米剥粒:“我们一年到头都在这儿,有啥事情才耍嘛。一般没特殊情况都不耽误,你不来别个买不到新鲜玉米吃……”

50岁的廖琼芳在无意中奉行了“顾客第一”理念,离她10步之遥的小菜摊主肖金花,同样会站在顾客的角度想问题,是市场里最为出名的“小葱金花”。2011年光明路菜市开铺伊始,肖金花初为人母,还不到30岁。肖金花的摊位在二楼的十字口上,位置很是黄金,她的作派也成为市场的“黄金分割线”:买菜送小葱。熟悉的客人,肖金花直接卷一把小葱塞进袋子里:“小葱头头切了的哈。”不熟悉的,她会问一句:“要不要小葱?送你的。”一天下来,她要送出去近30斤小葱,按平均市价算,大约90元。送出去的90元,带给肖金花的是一大群天天回头的顾客。

如今的光明路菜市,几乎所有的菜摊都免费送小葱。”9年时光,肖金花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除了送小葱,她又开启小米辣赠送之风:“这些香料买主用不到好多,送一点薄利多销,方便买主也方便我自己。”中午一点,顾客在摊子上看不到肖金花,随口一问,平常负责进货送货的肖金花丈夫冒出来头:“回去睡觉了,每天中午11点半到一点半,都喊她回去睡觉。”

此刻,市场里很多地方传来饭菜的香味。许多摊点,相互扶持的夫妇,将饭菜端到对方手里;守望相助的菜市邻居们,在顾客午休时,端着饭碗聊起天来。他们约起来,大抵,中午有一个多小时的时光,可以在服装铺里支张桌子打打麻将……

成都的夏天热了起来,外墙上的“光明路菜市”几个大字,须得眯起眼才看得清。但是,蓝的天,白的云,平常却有趣的人生,在这个市场里,日日可见,时时可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