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飞行队”的“鹰眼技术”:石头移动1厘米都可测出

2020-06-15 08:27:05来源:成都商报编辑:林霜

万鑫正在用无人机观测铁路周边地形

早晨7时,万鑫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后,她开始整理无人机设备,收拾行装,将当天上山需要携带的物品整齐地放在背包中。

8时许,万鑫与同事背着20多斤的背包开始穿山越岭,行走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寻找最适宜无人机起飞的开阔地。

他们,被称做高铁线上的“飞行队”、高铁线上的“安检人”,利用“鹰眼技术”、大数据等,排查危险源。

收集数据

95后女“飞行员”

负重30多斤连爬两座山

2017年刚刚毕业的万鑫,进入成都高铁工务段成都南桥路车间工作。她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名“飞行员”。

2019年底,她被选拔为首批高铁“飞行队”队员,与另外3名队员开始接受无人机飞行、系统操作、数据信息分析等知识培训。

2020年1月,她开始正式自主飞行,如今已经是一名半年驾龄的“老飞行员”。

6月11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见到了这位已经跋山涉水达半年之久的95后姑娘万鑫。瘦瘦高高的她,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头发简单地扎在脑后。虽然看起来文弱,但她却是个“女汉子”。只要外出拍摄,她都会背着20多斤的无人机设备,提着近10斤的移动电瓶在丛林中穿梭。

“记忆最深的一次,年初我们到青神站采集数据,当时为了找个适合无人机起飞的地点,爬了两座山。”万鑫告诉记者,外出收集数据,无人机起飞的位置需要选在空旷、开阔、平坦的地带,但由于西南地区独特的地形气候特征,树木生长茂盛,找一个适宜无人机起飞的环境往往需要走很远。

西南地区多为山区铁路,大多数线路都修建在崇山峻岭间,想要收集铁路沿线的数据,“飞行队”队员需要行至铁路沿线附近,而许多地方只有步行可以前往。同时,对于队员们来说,每次外出他们都面临着负重出行、炎热、蛇虫、野兽、开辟道路等难题。

“最大的难题是,山中没有路,我们要不断在树林中穿梭寻找。”万鑫说,山中气候多变,为了寻找一个最佳拍摄时间,有时队员不得不在山上等半天之久。“有一次山上有大雾,不具备飞行条件,队员们一早便上山开始等雾散,一直等到下午3点大雾才散去,我们抓紧时间,短短2个小时就完成了拍摄任务。”

分析数据

10分钟生成全景影像

石头移动1厘米可被测出

目前,成都高铁工务段共有4名兼备飞行与数据分析能力的“飞行员”。从今年年初开始,他们便行走在成贵高铁、成灌铁路、成雅铁路、成渝铁路等线路附近,收集设备数据、采集图像和视频资料,而对于万鑫来说,她的前期拍摄地主要集中在桥梁、边坡、隧道进出口等区域。

“这些地方往往存在很多潜在风险。”万鑫告诉记者,今年是高铁“飞行队”成立第一年,“飞行队”目前的主要职责在于收集基础数据,为今后数据分析建立基础数据信息。

无人机拍摄范围为轨道两边175米,总共350米的宽度。“一般拍摄完成后数据将直接传回后台,最快一天就可以利用拍摄的图片完成3D建模,开始分析数据。”万鑫说,3D建模后,精度可达0.01米,也就是说石头移动1厘米,树木长高1厘米,都可通过数据分析出来。

除了3D建模,如果现场有信号,无人机拍摄的图像,可第一时间与后台共享,生成全景影像。

“无人机拍摄的图像,传回后台系统10分钟即可生成全景影像。”据成都高铁工务段无人机主管工程师谢丽介绍,以往灾害发生后,由于救援人员无法第一时间获取现场信息,无法及时全面掌握灾害造成的影响,给救援带来极大不便。利用无人机拍摄图像,可及时引导抢险救援,对于预测灾害带来的影响、防范灾害进一步发生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山地铁路来说,往往有许多悬崖峭壁等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通过无人机拍摄也可及时排查这些区域地高铁危险源。

未来趋势

高铁线路越来越多

期望工务段人人都成“飞行员”

根据国家铁路局发布的《2019年铁路安全情况公告》,强降雨、台风等恶劣天气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导致设备设施受损、线路中断、列车停运等问题较为突出。

进入汛期,暴雨、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落石、树木倾倒等都将对高铁安全行驶带来影响,对于山区铁路来说尤为明显。而无人机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将给高铁安全行驶带来保障。

“随着我国高铁线路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无人机巡检拍摄数据将成为趋势。”据成都高铁工务段成都南桥路车间副主任王鸫皓介绍,无人机具有效率高、覆盖面广、视角全面的特征,许多人工无法看到、注意到的细节无人机可拍摄。其次,无人机可抵达的区域广,通过3D建模,可供分析的数据也更加精确。

“但这套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谢丽说,目前数据分析可以精确到厘米,但系统却无法做到对所有拍摄数据进行精确分析,这是数据分析团队亟待优化的部分。随着“飞行队”、数据分析团队越来越成熟,“未来,期望整个高铁工务段人人都成为‘飞行员’”。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闫宇恒 摄影记者 吕国应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