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观察 李冉东
9月23日,农历秋分,淅沥秋雨给邛崃市南宝山镇裹上一层湿润的诗意。一场热闹的农民丰收节暨金秋消费季活动在此启幕,与众不同的是,站在舞台中央主持这场盛会的,不是专业主持人,而是当地直台村的乡村推介官——“萨朗妹”王罗玲。
身着羌族节日盛装的王罗玲,一开口便带着乡土的热忱:“在这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时节,我们满怀喜悦,欢聚于此,共同庆祝这丰收的盛会。”她的声音穿透雨幕,也揭开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特殊缘分。

南宝山镇直台村,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跨市州异地安置点。王罗玲的家乡本在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现汶川县灞州镇),那个被称作“云朵上的羌寨”的地方。2009年,她随全村人一同搬迁至南宝山镇,在这里扎根成长。2019年,她成为村里搬迁后首批大学生,毕业后在成都一家企业做了3年会计,日子过得安稳平顺。
然而,今年5月,新婚不久的王罗玲却毅然辞职回村。“村里只剩两位会吹羌笛的老师,其中一位还病了。年轻一辈连羌语都不会说,羌族文化出现了断代,太可惜了。”谈及回乡的初衷,她语气坚定,“我想回来学羌文化、羌乐器,把羌族文化传承下去。”
为了让更多人看见羌族文化,王罗玲以“萨朗妹”为网名,开通了抖音号和视频号。镜头里,她记录羌寨的日常,展示特色农副土特产品,也一点点拾起濒临失传的文化记忆。“‘萨朗’是羌族传说里能歌善舞的姑娘,升仙后还会在瓦尔俄足节下凡教女孩们跳舞,羌族舞也叫萨朗舞。”她笑着解释网名的由来,“我想学着萨朗姐的样子,做羌族文化的传承人。”
“我们正在全镇9个村每村培养1-2名乡村推介官,让他们当家乡的代言人。”镇党委书记高旭东说,“‘萨朗妹’肯学、有冲劲,账号也有了些流量,正是我们要找的人。”今年以来,王罗玲的短视频吸引了邛崃一位自媒体达人的关注,达人主动收她为徒,帮她打磨拍摄技巧。从7月的高山蓝莓节到高山猕猴桃采摘节,王罗玲一步步从镜头后走到台前,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推介官。

在王罗玲的主持下,南宝山镇农民丰收节短视频大赛、农副土特产品展销等活动相继展开。启动仪式一结束,她立刻切换身份,化身带货达人,拿起高山冷竹笋、猕猴桃、蜂蜜等特产,对着镜头热情推介。“这是我们山上的冷竹笋,脆嫩得很;还有这猕猴桃,甜中带点酸,都是原生态的好东西。”
这份热情很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获。据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熊伟介绍,活动当天,当地40个果蔬农散户销售额达1万元,特色农产品总销量突破2万元,其中高山冷竹笋卖了约6000元,高山猕猴桃约3000元。“我们就是要把‘网络流量’变成‘富民销量’,让南宝山的好东西走出去,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