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创新驱动 “花”重锦官城

http://www.scol.com.cn  (2016-09-20 09:46:14)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侯雯雯记者 缪琴  

“创新为魂、科技立城”,成都科学城正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引擎 本报摄影部供图

8月30日,成都迎来“百亿级”合作——成都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蓉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投资114亿,发挥成都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省、市高校、研究机构优势,全力打造“一体两翼”的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

9月7日,在继与成都签订共建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四川大学校地协同创新战略项目再度花开蓉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与四川大学签约建设“成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示范园”,共同打造世界生物医学材料中心……

数天之内,两大创新项目“联姻”,一个瞄准航空航天,一个主攻生物材料,看似少有关联的项目,其背后,是成都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目标使然。随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之“花”,在成都次第绽放,“花”重锦官城。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省委把“创新驱动”列入治蜀兴川“三大发展战略”之中。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确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成都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转换城市发展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

建强“三个一流”

依托科研雄厚本底

布局成都创新版图

打开成都创新地图,不难发现,科研院所高校、“国字号”重点实验室可谓星罗棋布,其中,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56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两院院士33名。这是一座城市创新基因里不可或缺的动能之源。

如何打破高校院所与地方“两张皮”,让分布在城市创新体系之中的科研资源变创新资本,成都构建起一张基于创新载体提升创新空间的创新之网——打造全域成都的“环高校科技圈”,以“圈”汇城,激活在蓉高等院校科技资源,融入城市创新“一盘棋”之中。

改革,向纵深处破冰。

南有科学城,北有智慧城。在西南交通大学周遭,金牛区和西南交通大学深入开展校地合作,一个空前规模的创新空间,高智力密集度、高产业附加值、高创新创业活力的“环交大智慧城”已雏形初具。眼下,“环交大智慧城”正重点打造该区域首个核心项目——环交大菁蓉创业谷项目,将通过引驻创投机构、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全国一流的创新要素集聚区,成为校地协同创新和“三权改革”先行先试示范区。

“西南交通大学已有涉及7项职务科技成果的100多项职务发明专利完成了分割确权,其中大多项目都转化在‘环交大智慧城’,服务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有感而发,“成都这座城市的整体,就是一个具有拓新精神的创新空间‘容器’。”

一枝独秀不算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放眼成都,在“环高校科技圈”布局之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姻”,合力打造以“一校一带”为核心的环电子科技大学成果转化产业带,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立高新—成电创新创业学院;整合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家底”,曾经的“电脑一条街”磨子桥转型升级,武侯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涅槃新生……

器,以载物。将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首当其冲的,是谋划创新载体的布局,回应“在哪里创新”。在成都,这样的命题,是一个从深层次破冰的深远谋略。它关联的,实为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创新摆位与布局,如何以载体之基承载城市创新空间的转型升级,怎样的创新空间能支撑一座城市集聚、激活创新资源要素向需求的流动,能支撑“第一动力”向城市转型升级的站位跃升,才是问题的靶心。

基于这样的定位,成都把“建强创新主体”作为重要着力点,推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力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积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推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都积极支持在蓉高校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力争到2025年形成20个以上国际领先优势学科,推动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大力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大力引进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市外高校,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在蓉高校合作发展新型研究院,力争在高能物理、光电技术、核动力设计等领域进入全球领先行列;积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提升计划,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3000家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领军创新企业。通过创新空间的摆位布局,驱动科技真正转化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

打通“两个通道”

全国城市首提科技成果

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重要作用的关键环节。去年底,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清华大学计划在成都天府新区共建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谋划,最终布局在成都科学城的科技版图之中。

“这是清华大学在西部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二级官方机构,它将是清华大学通过校地协同创新,促进成都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校合作典范。”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程建平分析,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已在成都科学城投入运转,首批校地协同创新项目已入驻,而这样的合作,仅仅是一个开始。清华大学正与成都天府新区谋划布局清华锦屏暗物质研究中心,通过平台化建设,构建校地协同创新平台,培育新技术促进转化经济新动能。

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毗邻,北大、北航、川大、华中科大、电子科大等知名院校,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转化中心,相继落定,这里将成为成都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的“转化带”。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联动的纽带,在综合考虑中央和省委赋予成都的重大任务,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的重点和难点基础上,市委提出全面创新改革“12345”的总体思路,其中的“2”,即是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西部科技中心的方略之中,打通 “两个通道”再度提上案头,且着墨尤重。

今年5月21日,央视《新闻联播》以时长5分钟的头条新闻,报道西南交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7月22日,央视《经济半小时》以“全面深化改革,西南交大的‘小岗村’试验”为题,再次聚焦西南交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西南交通大学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改革的一线样本。今年6月,“成都新十条”正式发布,成都在全国城市中首次提出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科技成果管理模式。

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并驱的另一“翼”,则是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本月,立足于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军民融合十条”正式出炉。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成都正加快布局“1+N”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其中,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创设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突出“1”的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聚集的功能,打造成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核心区,培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高地。同时,以天府新区为核心,高新区、经开区、新都区、双流区、青羊区、彭州市、简阳市等区(市)县为“1+N”实施区域,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培育千亿级集群。

瞄准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成都规划建设成都天府新区、新都区等军民融合产业园,四川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成都(彭州)航空动力产业园等28个军民融合产业项目签约落户。同时,正加快落实与中央10家军工集团和中物院合作协议,加快建设中国兵器工业先进激光产业园等39个军民融合重点项目,抓好航天高新技术军民融合产业园等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780亿元。

以打通“两个通道”,成都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速成果转移转化。畅通梗阻,带来转化实效。今年1—8月,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21.5万家,增长31%,其中科技型企业新增916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5470亿元。

聚焦“三大抓手”

成都科学城

刷新成都“引智”之最

8月30日,成都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蓉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一体两翼”共建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启动。当天,一个“高智商”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北航创新研究院,也宣布正式落定成都科学城。

北航创新研究院从签约之日,就尽显其后劲发力的强韧——研究院签约之时,一次性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徐惠彬、刘大响、王华明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江雷6位院士常驻成都,这在成都“引智”历史上是第一次。“成都市委、市政府对创新驱动的理解很深,这里有着深厚的科技创新资源,产业基础和人才实力具有很强的优势,这也是北航以及6位院士能选择与成都深度合作的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惠彬有感而发。

作为“12345”创新改革思路之中,“3”所聚焦的“三大抓手”,成都科学城与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业天府”计划,构成了稳而有力的创新驱动“三足”。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三,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排第三。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新登记各类型企业1.5万户,同比增长88%;新增注册资本(金)844.4亿元,同比增长149.2%;新三板挂牌企业位列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位。眼下,成都高新区正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落实“6+4”先行先试政策,打造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全力培育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5个以上的新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继续走在全国高新区前列。

今年6月,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达成投资交易3006项,共计185.1亿元;目前,成都已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3+M+N”双创载体格局深化推进。“升级版”瞄准三个关键词——巩固、提升、增效,其核心是要持续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和对实体经济的推动力。

这样的“跃升”,已有时间表与路线图。到2025年,成都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将超过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要达到2.5万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要达到70%以上。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成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成都,一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本报记者 缪琴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