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成都青羊这个明堂有"名堂" 打造"两代"文创产业园

http://www.scol.com.cn  (2017-09-22 08:23:04)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林霜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张红霞)宽窄巷子,游客手机对准一张凳子,这是清代八旗兵曾坐过的。手机屏幕上居然就出现了一个身穿旗服、手执长剑的清代士兵坐于凳上,甚至似乎对着游客微微一笑……

9月21日,成都纽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在进行AR游戏的后期调试,这款将实物与虚拟场景结合的游戏,将为游客游览成都青羊区少城带来非常新奇的旅游体验——你所看见的实物,通过手机扫描,可以还原历史的场景,栩栩如生。

这是入驻青羊区明堂创意工作区企业的原创作品,也代表“科技+文化”的文创新方向,明堂负责人于侃介绍,还有3至5个这样的原创项目,将在明年依次亮相。

明堂创意工作区,是青羊区于2013年打造的一个文创产业园,历经4年发展,每年不仅聚集、孵化200多个项目,还拓展了第二代文创园;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实现了非常和谐的“社区营造”,居民和文化产业长期同处一街,文化惠民做在了实处。

一条有底蕴的街,来了一个有想法的团队

9月22日,明堂创意工作区的成都如见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缪斌启程前往希腊,参加在雅典举行的“希腊音乐之旅”。今年春节前,他在朋友带领下来到明堂,当他看到这里开放的文创空间、浓厚的文化底蕴、熙来攘往的人流,一下就决定了:入驻明堂,把中国和希腊之间的文化交流带到成都来。

明堂创意工作区所在的奎星楼街,距宽窄巷子不远,是一条充满原住民风格的老街,相邻的小通巷是成都有名的美食街,每天都吸引大量慕名而来的“好吃嘴”,特别是名为“冒椒火辣串串香”的小店,每天下午4点起食客就排起了长队。

与此同时,奎星楼所在的少城,人气旺、生活氛围浓,文创人员爱在这里聚会、喝茶,具有天然的聚集力。

2013年,于侃和团队提出利用奎星楼街两幢闲置的空楼打造青年文化创意中心,得到了青羊区的大力肯定和支持。

当年9月,明堂创意工作区问世。于侃没有大拆大建,只是将墙壁打通,重新按照文创的功能需求做了设计。其中,一楼的NU纽咖啡成了一个创客孵化器,午后会陆续被各类创意人员坐满,眼前是电脑,手边是咖啡,100元的咖啡月票、20元可以无限续杯的美式咖啡,这些近乎公益的行为都是为了让创业者在这里工作没有“心里负担”。

在明堂二期,专门设计了项目路演大厅,为文创融资搭建平台。此外,还有许多针对“科技+文创”的功能设计,于侃将其称为“第二代”。

建一个文创生态圈,做一个“成都出品”的梦

目前,明堂已入驻音乐、影像、设计、策划、动漫、画廊等实体企业30余家,参与合作小微文创团体及项目共计600多个。几年前,于侃跑一年才能接触20多个项目,现在项目主动找上门,谈加入、谈合作,并且流量还在扩大。

声名渐远,包括省外的地方政府都来找明堂,希望在当地复制。于侃和团队想得很清楚:文创平台绝对不是物理空间的位移,它就象一株生长的植物,需要适宜的文化土壤、制度氛围、人才基础等,它的核心是内容创造,是轻资产,盲目做空间扩张,去做文创园区的“二房东”,必然是一个“遭”字。

2015年8月,明堂获批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支持体系”,先后数十家政府和机构纷至沓来,盛情相邀,他一一婉拒。今年,确定在奎星楼9号拓展二期创意工作区,青羊区特别搬迁了一个部门,腾出场地,支持明堂。

4年实践,明堂在内容核心上越来越有信心。

明堂牢牢把握着核心价值理念:内容创造。于侃认为,与其投入1000万元再多打造一个文创园,不如选择30—50个有价值的原创项目进行孵化。

目前,青羊区正在打造少城国际文创硅谷,明堂创意工作区是其中的重要项目。如今,明堂已培育、孵化了3至5个具有千万价值的文创项目,打造“成都出品”,其中一个即是明堂与纽堂科技合作开发的AR项目。

造一个开放的空间,暖一条充满文化的街

明堂处于闹市,于侃的另一个想法,是把文创的“根”扎进社区里,和社区的原住民一起进行社区营造。

明堂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完全是敞开的空间。老人路过时,孩子放学后,都可以进到明堂瞅稀奇、看新鲜,零距离地接触艺术。明堂每周都有演出和展览,社区居民可以免费参与和观看。

2014年国庆,“少城有明堂-NUART首届艺术节”举行,形成了一个国际文化交流、两大活动板块、3天街区音乐节、10个跨界艺术展览、百家创意设计市集团队,普通来访的市民、旅游者人流量累计超过10万人次。

2015年、2016年国庆期间,第2届、第3届 “少城有明堂NUART艺术节”陆续举行,荷兰、新西兰等艺术节国际元素,使得艺术节成为丰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

三届艺术节都在奎星楼街的明堂举行,让社区居民也满怀欢喜投入其中,三年没有出现一例投诉。

于侃始终记得一个镜头: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大爷,看到音乐表演现场的器材,兴奋地俯身扑在音箱上,用手摩挲着,不断地抬头打量旁边的乐器,流露出喜欢的神情……他看到了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也看到了文化对于社区营造的巨大影响。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