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的土地情怀改不了的农业梦想

www.scol.com.cn (2018-09-10 09:50:46) 来源:龙泉开发
编辑:林霜任浪莉  

“土地之于农民,就像树的根。”出生农门,骨子里对土地总有一种眷恋。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挨过饿受过冻,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对土地更有着特别的情怀。

蒲正阳,一个生于60年代的淳朴农民,17岁停学回家种田,为梦想闯荡30年。近60岁的他,倾尽毕生积蓄开办生态农场,日夜与泥土为伴、与花草为友。重新回到田间地头,7年亲耕改良土壤,只为圆年少时种下的一个梦。

短平头已布满银丝,挂着眼镜的黝黑脸庞,总是绽放出淳朴的笑容。大家亲切地称之为“蒲伯伯”。他像大伯一样,用爱躬身耕耘农业,用岁月种下一片情怀、一片乡愁。

闯荡30年

为梦想放手拼搏

1962年的一天,达县虎让乡贫困山区蒲家梁,排行老三的蒲正阳呱呱坠地。6姐妹,8口人,挤在一个破旧的农房里度过近20载。那个年代的农村人,几乎人人遇到过读书和吃饭二者不可得兼的难题。

17岁那年,酷爱读书的蒲正阳因高考8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那个年代,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多余的钱读书。”蒲正阳说,为把机会留给弟妹,他毅然决定回乡种地。

回到农村,他自学引进温室育秧、桑树嫁接、温室窖红薯等技术,不到两年时间就帮助全村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1980年被选为村团支部书记,22岁就当上村长。第一年,蒲正阳带头完成了全村10公里长的水利灌溉工程,25岁换届选举全票连任村长,第二年就解决了全村用电问题。第三届,又连任村长的蒲正阳号召全村人卖余粮、卖肥猪,修机耕道,解决村民农资运输问题。在蒲正阳担任村长的几年时间,蒲家梁村家家户户修粮仓、修新房,日子越过越好。

奔波于解决全村人温饱问题,不到30岁的蒲正阳身体严重变形,一米七的个子,体重竟不足70斤。迫于身体、经济压力等诸多因素,蒲正阳决定辞去村长职务,外出谋求新的营生。可脚下这片土地,养育了他几十年,那种对土地深沉的爱,蒲正阳埋在了心底。他告诉自己,“将来,一定要重新回到田间地头,走出一条新的农业路子。”

后来闯荡的30年时间,为蒲正阳的农业梦想打下了经济基础。

留足了当年全家够吃的口粮,带着变卖粮食、家禽的300元钱,1992年,蒲正阳只身来到成都,在火车站贩卖了20多天水果,亏损严重。后又到批发市场,贩卖衣服。“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两年后,蒲正阳接触到建筑防水工程。毫无基础的他,免费做两个月工人积累经验,自学防水材料构成原理、使用效果、施工技术等,从此踏上了经商之路。

上手快,用心学,蒲正阳很快就成了防水行业上的一把好手。用了不到10年,蒲正阳注册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建筑防水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整个大家庭,因为蒲正阳的艰苦努力,彻底改变了吃不起饭、读不起书的困难局面。家庭幸福和谐,两个孩子也特别争气孝顺,让蒲正阳在后半生实现农业梦想有了放手大干的勇气。

7年亲耕改土

种下一片土地情怀

20多年过去了,蒲正阳的农业情怀有增无减,2007年3月在洛带镇政府农业推进办引荐下,流转了土地,继续他的农业梦。

距离洛带镇正大街3公里远的柏杨村19组,是蒲正阳梦想开始的地方。从一条羊肠小道长驱直入,这里的蜿蜒小径只能容得下一辆汽车或两家农用三轮。因为距离闹市区远,这里的农田隔绝了尾气污染、企业排污污染等,是城市里难得的一片净土。

把公司交给儿子打理后,蒲正阳在柏杨村19组先后流转了拆除老砖厂后的50余亩地,和两个共50亩大的堰塘。由于砖厂的土块质地很差,完成土地流转后,蒲正阳第一件事,就是改良土壤。而就仅这一件事,蒲正阳就花了足足7年时间。

“我做农业,不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现在生态农业是热门,也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更多做生产的人,用生态健康的方式,出产健康有机的果蔬,杜绝污染,吃出健康。”蒲正阳说,“自己是一个倔老头,如果能因为自己的倔强影响带动他人,这辈子的倔就值得了。”

前3年,蒲正阳根据土地自然地理位置,松土、平坡、填坑、修坎……完成了基本工作。他将附近农户家的秸秆作物、杂草等收集粉碎,加入益生菌进行发酵,备以土壤发酵使用。3至5年里,蒲正阳广撒草籽栽种植物净化土壤、加入蚯蚓泥使土壤松软,还买来山羊、兔子等,利用生物链,进行生态自然转换。这些土改知识,全部来源于蒲正阳自学,同时也和过去当过村长的经历有关。

每一寸改良的土壤,是蒲正阳一锄头、一镰刀、一背篼、一口袋亲自耕耘而得。直到2014年,这块地才真正投入了农场布局。

秉持着“打造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体系”的目标,按照“生产景观化和景观生产化相结合、农商文旅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蒲正阳打造了“蒲伯伯家庭农场”,发展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体,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步入农场,静谧的环境,让人忘却劳作后的疲惫。文化围墙、三国元素,让中华文化浸润在传统农耕文明。葡萄大棚走廊,串串夏黑挂满枝头,脚下的有机土壤里,野葱长得正盛;两旁的塘面泛起细细波纹,鱼儿探出头来亲吻“风的姑娘”;草丛里,蒲伯伯亲手制作的温馨提示语牌,让人倍感温馨……熟悉的称谓,让人倍感亲切。农场虽还未完全对外开放,但已经有不少人慕名而来。

“这些果蔬全是我一锄头一锄头种出来的,这些小玩意也是我一笔一画设计出来的。”蒲正阳对自己的杰作很满意,那挂着眼镜的黝黑脸庞,又绽放出淳朴的笑容,“蒲伯伯的家庭农场就是大家在乡下的家,我种下的,就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对土地的一片情怀,欢迎大家常来作客!”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