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 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www.scol.com.cn (2018-09-12 10:37:01) 来源:龙泉开发
编辑:林霜  

前一晚,有人通知蒲正阳进城一趟,9月8日天还没大亮,他就赶往城区。因为这一天,他日夜等候的事情,终于有了结果。

“您的葡萄和自酿酒全部达标,而且远超国家标准!”焦急等待了一个星期,省农畜产品质量检验监督站出示的检测报告,让蒲正阳吃了定心丸。“这么多年的辛苦果真没白费。”那黝黑脸庞,又绽放出淳朴的笑容,“农场里的果蔬,都是我一锄头一锄头种出来的,欢迎你们来品尝。”热情邀请后,蒲正阳把报告别在胳肢窝下,又风尘仆仆赶回了农场。

检测结果大大优于标准数值,是蒲正阳十多年苦心耕耘的结果。十年不忘初心,六旬投身农业,蒲正阳倾其一生、躬身耕耘,建起“蒲伯伯家庭农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旨在打造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体系。他的愿望,就是推广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生态种植,带动更多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体,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今天,这个愿望正在渐渐实现。

一三互动

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沿着一条羊肠小道长驱直入,在洛带镇柏杨村19组,“蒲伯伯家庭农场”依水而建,静谧的环境,让人忘却劳作后的疲惫。

移步农家小院,栅栏上的古训、三国元素的真人象棋场、创客中心,让农场有了“文化味儿”;近两万米的葡萄长廊,串串夏黑早已缀满枝头;水平如镜的池塘,阵阵秋风吹起涟漪;玫瑰花丛、果园深处,藏着蒲伯伯亲手制作的提示标牌……浓浓的乡愁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放慢了脚步。

经过近十年的打造和经营实践,“蒲伯伯家庭农场”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体。虽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每到节假日,“小清新”的风景和趣味盎然的活动项目,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游玩,和周边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产业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保证生态健康的基础上,充分把土地用活,是一条值得探索实践的农业振兴之路。”蒲正阳说。

他创新“生产景观化和生态景观化相结合,农、文、旅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打造的“蒲伯伯家庭农场”,以“生产、生态、生活、生命”四生为一体,提供农耕体验、生态采摘、帐篷露营、团队休闲、自然游学及亲子活动等项目,实现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当下,他还着手进行数据化、标准化、品牌化示范农场建设,致力孵化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农场的兴起,也为全村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蒲正阳在当地招聘了10多位村民从事栽种、除草、管理、清洁等工作。近年来,生态农场逐渐成为城市近郊旅游的热门,2014年、2015年农场游客量达2000人次以上,旅游高峰期,场内临时工可达30余人,平均每人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从新疆辗转到来的达州龚妹子,做管理和后勤服务,比在新疆打工还挣得多。“同是六七十年代的人,天然喜欢农业,这里的活儿不枯燥,轻松也很有趣。”

传统农耕

田间到餐桌食材链全生态

事实上,蒲正阳经营农场,并不以赚钱为目的,支撑他干这件大事的,只是一个60后对土地的眷恋。“如果我一心只想赚钱,我不会花7年时间去改良土地。”这一点,从9月8日蒲正阳收到的检验结果足以证明。

送检的葡萄中,未检测出百菌清、铅、镉等有害物质,其自酿的红葡萄酒,不含甲醇,菌落总量标准值为“小于或等于50”,检测结果为“小于1”;大肠菌群标准值“小于等于3”,检测结果小于0.03……一组组达标数据,成为农场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有力证明。

这些,得益于蒲正阳遵循自然农法,耗费多年时间做足的“功课”。

流转土地后,蒲正阳用7年时间改良土壤,通过物理平整、整体培育、益生菌发酵、全人工除草,将砖厂的劣土,变成了含有机质、肥力足的优质土壤。农场采用套种、间种和轮种的传统耕种模式,在葡萄树下套种蔬菜,在菜地周围种食药同源食材,不同蔬菜品种不同季节轮种出产,地尽其利,产出备增。植物多样化果蔬品种和食药同源食材,不仅预防病害虫,还实现植物多样性和谐共生。

传统农耕,再加上现代科技,农场既实现有机无公害,还提高了出产率。在2000㎡的生产大棚之间建造纵横连贯的给排水系统,放养生态鱼,将养鱼的水采用全预埋管道输送,以滴灌微喷方式浇施蔬果,实现鱼果共生,水肥一体;在果树下种草,适度散养鸡鸭鹅,在池塘里放养鱼鸭,将米糠、益生菌等加以混合发酵制作生态饲料,保持家禽生态品质,又留存土壤有机质。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激素,农场出产的产品有着毋庸置疑的生态品质。

坚持“生产、生态、生活、生命”四生为一体,蒲正阳通过实践实现了田间到餐桌食材链全生态。占地100亩的农场,四季瓜果飘香。生态葡萄园、桃园、菜园,种植着樱桃、苹果、李子、草莓、无花果等四季水果,还有车前草、枸杞、紫苏、藿香、金银花、桂花等食药两用食材;鱼塘里,扑腾的全是自然生长的生态鱼……一幕幕和谐的画面,仿佛穿越到旧时农耕时代,浓浓的乡愁气息,在四周飘荡,伸向远方。(本报记者任浪莉)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