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资金发布“大数据”见证四川巨变

2019-09-26 14:29: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林霜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方炜)今(26)日,四川省民族经济开发办公室召开媒体座谈会,首次对外公布四川两项资金“大数据”,见证四川民族地区巨变。

着力改善民生两项资金“大数据”见证巨变

1980年中央财政设立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5年设立四川省三州开发资金,合称民族地区“两项资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这40年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6.1亿元突破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4%;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由335元到突破30000元,增长将近100倍;过去的40年成为历史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

据四川省民族经济开发办公室主任石东红介绍,两项资金成立40年来,在四川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已累计投入98.551亿元。“十五”以来,两项资金先后投入资金61.62亿元,全面解决农牧民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照明难、增收难等五难问题。先后建设500多个产业项目,实现12万户近50万人人均增收400元以上;在教育扶持方面,累计解决70万名少数民族贫困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为民族地区的扶贫扶智打下了良好基础。不少村镇在两项资金的助力下,很快发展成为区域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巩固民族团结“两资”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腾飞

上世纪90年代,攀枝花市混撒拉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到200元,大部分家庭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1992年,攀枝花市民委通过调查论证后,一笔12万元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借”给混撒拉村。村支两委发动村民在荒山上建起500亩芒果园。至2018年底,混撒拉村已发展优质芒果1.98万亩,产量达到1.05万吨,年产值达到5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万元,其中芒果收入占1.8万元。该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四川省生态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攀枝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全国劳动模范、现已离任的混撒拉村老书记李德称:“如果没有那12万元的少数民族发展周转资金,哪有混撒拉人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这只是两项资金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的一个缩影。40年来,甘孜、阿坝、凉山有酿酒葡萄、中(彝、藏)药、特色禽畜养殖等现代特色农牧业基地,海螺沟、香格里拉镇、羊茸哈德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旅游景区和线路的开发,都有“两项资金”的身影,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四川民族地区新的增长极。

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促进共同发展

据介绍,在两项资金项目管理中,四川省民族经济开发办公室注重与财政、发改、扶贫、交通等部门建立交互机制,形成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近年来,两项资金在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一直名列前茅。

据四川省民宗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两项资金将紧紧围绕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依托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优先支持优势突出、可行性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长期可持续项目,推动构建民族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帮助各族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推动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通过两项资金的持续投入,有效改善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族团结的意识扎根于千家万户,有力促进了四川省民族地区长治久安。下一步,争取增加两项资金总量,集中资金重点突破重大项目,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子,助力民族地区全面奔小康,努力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