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振兴 崇州竹编小镇非遗“小课堂”有“大作用”

2020-04-26 15:14:4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林霜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方炜)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这样的优质资源,近年来,崇州市道明镇依托竹产业、竹文化,大力发展非遗展示、文创设计、休闲观光等新业态,实现了生态优势向发展价值的可持续转化。同时,为了扩大竹编制作队伍,搭建“老一辈教学、新一辈设计、村民们参与”的“老中青”传承体系,道明镇把教学点设在了村组、林盘,把培训班开在了小区、院落,打造致富增收、乡村振兴的“小课堂”。

在道明镇,农闲时节、务工间隙,众多农村劳动力闲置阻碍了持续致富增收的发展途径。同时,由于照顾家庭、耕种田地,部分年纪较大的村民缺少外出务工的动力,如何实现村民家门口就近就业,满足“全年有工作,全员能挣钱”的愿望,成为道明镇发展竹编产业中的重要环节。

“请竹编传承人为群众传授技艺,让群众能够参与到蓬勃发展的竹产业中来。”一方面是走出小村走向国际,因丰富的文化创意而实现产业增值的竹编工艺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耳濡目染的竹编文化熏陶下具有一定规模的潜在就业群体,道明镇把懂得技巧的老一辈传承人和会经营、善创作的新一辈传承人都请到了教学课堂,从最开始的竹编技艺教起,让群众学习技法并参与到批量制作的工艺品生产、准备环节当中。

“这个要求的是70公分宽,就这样70公分裁断是最好的。”在道明镇竹艺村,竹编手艺人李永林的教学课堂就开在林盘里,村民们跟着他认真地学习竹编技巧。道明镇自古盛产慈竹,竹编艺人们经过编、绞、锁、插、穿、扣等工艺技法,编织出一件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丰富多彩的竹编制品。而大量的准备工作,如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染色等工序,很适合刚入门的村民们参与。技法更熟练的村民则在传承人的指导下,用细密的竹条编织出大小统一、形状规整的花纹,便于批量化地制作工艺品。根据当地竹编合作社下发的订单,每参与一个环节、完成一个工序,村民都能获得一份收入,共同分享年增长率近20%的竹编产业带来的发展红利。

今年,为了促进道明竹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到竹编制作中,道明镇竹艺村与当地的竹编专业合作社共同合作运营公司“四川道明竹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运用市场化手段对资源进行整合,用“利益捆绑”的方式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粘接,全面产业拓展,推动道明竹编的产业升级。

公司的定位在室内外的装饰装修、户外装置、文创产品和竹创意家居、规模化的竹编制品,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进行一个差异化的定位发展,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教学课堂的普及和推广无疑成了最好的培训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在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现已经形成立体竹编、平面竹编、瓷胎竹编三大体系,整个道明镇围绕竹编产业,不断扩大相关的就业群体,为村民在家门口找到致富门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进竹编、学习竹编,同时又把新的创作设计融入道明竹编产业发展里,使得道明竹编在大型户外公共艺术品制作展示,建筑装饰、酒店装饰、民居室内外装修装饰领域拥有了越发明显的竞争优势,进一带动订单增多、收入增加。

作为道明竹编新生代传承人的代表,道明竹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设计研发部负责人杨隆梅表示,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尤其是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竹编这个行业,确保人才队伍不断、传承体系更全、社会氛围更浓。而不少老年人则利用自己原本具备的技能,找到了增加收入、实现“空闲就业”的方案。

目前,仅参与竹编原材料搬运、清洗等简单工作,“打零工”的村民就能在合作社拿到80元1天的“现金收入”,而有一定的技法,能够参与编织、创作的村民,收入可达到400元1天。去年,道明镇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落地落实,看似简单的“小课堂”发挥了大作用。

“下次上课是好久?我提前把事情安排好,一定要参加。”培训课还没结束,就已经有村民开始打听后续的培训计划,“早点参与制作,收入也能更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