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陈昊
9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行暨碳中和成都大会在青白江区举行,中国工程院9位院士出席,可谓盛况空前。由四川大学、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编制的《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工业碳中和行动方案》(以下简积“行动方案”)也同时亮相发布,令外界倍加关注的,是方案指向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在2030年建成“全国碳中和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实现路径。
国家“双碳”目标下,作为成都老牌工业基地,青白江主动思考如何先行谋划,借助发展低碳能、低碳工业契机,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绿色发展的目标。
今年5月,青白江区提出建设“全国碳中和发展先行示范区”,并与四川大学、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开展碳普查,制定“双碳”行动方案,并与重点企业展开校企合作,持续关注、参与青白江区的“减碳”之路。
碳普查:摸清家底心中明
在关注的目光中,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江霞走上演讲台,向院士及大会阐述《行动方案》。
方案所涉区域,为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处于成都青白江经开区内,目前已构建起以新型材料、新能源装备为主导的绿色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
“截止目前,国家仅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CO2排放量进行统计和公布,但仍缺少相应的统计监测指标,且权威的碳排放当量转换计算方法尚未建立,功能区在摸清当前碳排放、碳固定总量方面还面临着‘家底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因此,碳普查是功能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行动方案》讲述的背景,是课题组进行“破题”的思路。
对比“双碳”目标,课题组对区内5大行业、139家规模以上展开了碳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功能区规上工业企业能耗以天然气为主,占比高达77.2%,表明功能区已顺利完成煤炭利用转型。功能区工业碳排放量达到100万吨,其中高性能复合材料行业碳排放量最大,占比高达53.5%,建材行业的碳排放是14万至15万吨范围内波动。新能源装备、食品加工行业碳排放量在过去几年间呈增长趋势。碳排放量居前10位的企业占了工业总量碳排放的90%。功能区的万元产值能耗属于中等水平。
课题组认为:功能区工业经济发达,随着川化、攀成钢的关停并转及企业调迁的深入推进,已经在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推进节能改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功能区内化工、建材、制造加工等高能耗产业在发展壮大中始终面临较大能源需求,经济发展仍需保持合理增速,与减排降碳压力并存。
减碳行动:调整有余力有容量
基于摸底的碳普查之后,方案组制定了主要的目标:在2025年前建立起减饿机制以及碳排放核算体系,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比2020年分别下降20%和1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0%,顺利实现整个功能区的碳中和。远期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比2020年分别下降40%和25%以上,建成“全国碳中和发展先行示范区”。
方案组提出了减碳5大举措——
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强化工业能效水平升级,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加强光伏发电、氢能、碳普集利用、回收和循环利用,以及零碳原料替代、零碳燃料、零碳流程再造等。
关键碳中和技术应用示范行动。加强与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速推广成熟的低碳技术,大力发展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氢气提纯利用等新技术,实施一批引领性碳中和重点示范工程,打造区域工业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样板。
碳中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行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协同培养各领域各行业高层次碳中和创新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联合实践基地、中试基地等各类基础前沿和应用转化创新平台。
碳中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加大专业孵化器建设力度,支持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深化与属地化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服务平台。
新型碳中和科技企业培育行动。深度孵化一批如先进金属材料院等掌握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的碳中和创新企业,促进对接金融投资机构及资本市场,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绿色低碳科技企业集聚,构建功能区企业创新生态圈。
“最后总结一下,围绕功能区的5大行动,以碳中和技术攻关为引领,以点带面,通过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推动功能区建成全国一流的工业碳中和发展先行示范区。”江霞以此结束了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