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达324.63件,在成都高新区探寻知识产权的“赋能密码”

2024-12-08 23:28: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四川在线记者 肖莹佩

近日,在成都举行的2024年第二届川渝知识产权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颁奖活动上,成都高新区和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聚焦培训基础资源配置、物理载体建设、特色培训项目打造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加快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支撑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不久前举行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知识产权强省推进大会明确,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不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如何以知识产权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近日,记者来到西部首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寻找答案。

从“两个首单”看创新

让无形“知产”变有形“资产”

最近,成都圣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余啸海正忙着就成都圣诺科肽药物研究有限公司(圣诺生物全资子公司)中试平台设备升级事项,进行专题研究,“马上就要扩充人员配置。”

圣诺科肽此次提档升级的资金,源自一笔知识产权带来的2000万元融资。7月5日,成都高新区首单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兴业圆融—成都中小担3期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并设立,这也是全国首单“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由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推动,多家机构共同参与。

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ABS)是一种以知识产权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通过结构化设计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在资本市场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的融资方式。据悉,该项目的产品储架规模达10亿元,高新区首期发行规模为1.4亿元。包括圣诺科肽、成都泰美克在内,本期ABS产品入池企业包括中试平台、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等9类别共14家,预备发行企业拥有专利2718项,项目底层资产包括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这种创新的融资模式,有效缓解了我们‘轻资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余啸海说,中试是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环节,目前公司已完成多批次多肽新中试样品生产,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服务于全国40多家客户。

同样在7月,拥有300余项知识产权的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发行了全国首单以知识产权为担保的民营科创企业债券(CB)。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胡庚认为,此次创新试点,是对其知识产权含金量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拓宽了科技创新型非上市企业的融资渠道。“这将有利于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巩固纳米孔基因测序领域的领跑地位。”

两个全国“首单”的背后,是助力无形“知产”变有形“资产”,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实践。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着力打造贯穿科技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质押融资-证券化-上市辅导-海外保险”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链,推动和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新产品、新模式开发。

从“两个中心”看赋能

持续推动相关产业提档升级

12月初,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传来好消息:预计年底前,将全面投用科研平台9个以上,并迎来首批国家杰出人才入驻开展科技研究。相隔不远的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11月底刚刚公布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入围名单,预期未来2-3年,将取得重要自主知识产权1000项以上,带动精准医学产业产值规模超1000亿元。

“知识产权是实验室的重要资产,随着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的落地和运行,需求也会增多。”成都高投生物医药园区管理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副部长戴祁说,公司负责运营的天府生命科技园和前沿医学中心,已入驻研发类企业超150家,在政策申报、快速预审等方面有大量需求,“为此我们年初推出了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提供相应服务。”

很快,又一个消息让园区各创新主体振奋不已——今年7月,成都市首个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赋能中心落地成都高新区,将搭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助力创新主体提升知识产权竞争力,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戴祁介绍,目前该中心正开展企业一对一走访,完善优化信息库,同时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大数据实现“政策送上门”等更及时、精准的服务。


生物产业之外,成都市首个金融科技产业知识产权赋能中心也同步在成都高新区落地。据悉,该区重点打造的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聚集金融科技企业超100家,重点金融科技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总量超1300项,成为成都高新区乃至成都市金融科技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该区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生物医药和金融科技两大产业知识产权赋能中心的正式获批,该区形成“平台+基地+中心+站点”公共服务网络布局,可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全领域一站式便捷服务,将加快推动知识产权持续高水准赋能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提档升级,进一步深化成都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

当下,成都高新区正按照“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要求,提升知识产权赋能园区产业发展能力。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布局“线上+线下”知识产权服务网络,打造知识产权在线2.0版本,定制开发知识产权在线托管、预警、检索、分析、产融供需对接等功能,全面提升线上服务的完整性、可及性、便利性。下一步还将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天府软件园、天府绛溪实验室等重点区域设立知识产权融合服务平台,整合知识产权培育、申请、管理、运用、维权保护等服务职能,通过“一窗通办”,优化知识产权服务布局,赋能产业发展。

从“系列赛事”看生态
将探索建设知识产权实践基地

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第一资源。

2024年第二届川渝知识产权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吸引了川渝地区273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755名选手报名参加,最终18名选手摘得奖项,有7名来自成都高新区,其中两人斩获专利撰写赛、专利信息检索赛一等奖。“这也是近年来我们知识产权人才培育的一次成果检验。”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比赛期间进行了培训,包括如何用知识产权服务川渝地区主导产业等,收获很大。”获得专利撰写赛一等奖的范文苑,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8年多,“从专利申请情况来看,近几年从‘量’到‘质’的转变明显,对从业人员和服务机构也有更高要求。”

在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人才的“蓄水池”还在不断充盈——此次活动中,成都高新区和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创新区域重点产业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知识产权人才培育路径,加快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助力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记者注意到,合作内容中提到,将共同探索在成都高新区建设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成都高新区)实践基地,面向园区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导入国家级知识产权培训资源,进一步夯实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础。

以办赛事为抓手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还有更多探索。成都高新区连续5年举办“金熊猫”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通过为项目团队提供集中培育、一对一辅导、技术需求匹配及转移转化对接等服务,精准赋能区域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自2020年以来,大赛累计征集全国各地优质创新项目331项,前四届大赛赛后获奖企业新增专利申请量超70%,营收增长超50%。

知识产权生态建设离不开高质量服务。《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建设优化升级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国首批10家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要着力推进建设高质量服务集聚。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通过打造全省首个知识产权垂直社区——知识产权金融大厦,集聚建设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加速中心、盈创动力科技金融大厦,加快招引、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2019年落地的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是重点引进的代理机构之一。如今公司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近90人,办公场地也从200平方米扩展到1000多平方米。“知识产权加速中心提供了费用减免、设备资源、活动渠道等支持,因此我们有更好的精力去拓展市场,也成为成都大运会、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等大型赛事活动的知识产权服务商。”公司总经理章友华说。


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11月,该区有效发明专利达43137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达155.7件,同比分别增长19.54%、28.72%;聚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800余家,其中专利代理机构91家,约占全省40%,初步形成西部知识产权高质量服务集群。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深入实施“立园满园”行动,按照“一轴两核,高集聚+多点布局”整体规划,全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供知识产权坚实支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