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岷江水直入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千里阔野。2200多年前,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建成了举世无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沃野千里的精华灌区,也成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誉。岁月流转,进入新时代,都江堰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实施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正在努力探索适合都江堰特色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和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成都“西控”区域的核心示范区,都江堰一直承担着成都平原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因此,为了再现水旱从人、美田弥望、产业兴盛的灌区盛景,都江堰正举全市之力,进行精华灌区修复工程。
文化浸润社区治理,重筑群众精神家园
走进精华灌区修复工程中的核心项目——“灌区映像”坐落的都江堰市聚源镇三坝社区,远方层层的绿林在湛蓝的天空下透着生机盎然,收割后的稻田中还点缀着点点新草,古朴雅致的木栈道蜿蜒绵长,与周围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好一幅田园牧歌般的好风光。
在亚洲人的餐桌上,稻米是普通的主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中国人孩提时期就耳熟能详的的古诗,在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中已经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密码。三坝社区在发展治理中,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结合其“北稻南移”项目所在,以“稻文化”为主题,将稻文化融入“党建保障、社区治理、产业发展”,突出党建引领转观念、党建引领促共建、党建引领助发展,培育文明新风、构建善治体系、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社区群众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居民转变、社区“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型、传统产业恢复提升向融合产业发展循环,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和都江堰首家稻文化主题社区。
三坝社区建立社区集体经济资产管理公司党支部,规范村委会、议事会、监事会运行规则,搭建“1234”服务载体,建立“45”亲民服务机制,采取“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方式,以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教育引导村民日常行为。
同时,社区依托聚源镇社区治理“双孵化、双培育”平台,培育壮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和社会组织10个,以“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方式,采取社区购买服务、服务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搭建“五心驿站”(爱心义仓、爱心商店、爱心投递、爱心托管、爱心圆梦),延伸服务触角,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
据悉,社区还与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开展校地合作项目,瞄准社区治理薄弱环节,加强资源整合,以参与式服务项目认领的方式,开展社区墙绘、瑜伽培训、稻香学社书吧等共建项目,延展社区服务范围,盘活社区闲置资产,提高社区集体经济收入。
周家院子林盘修复,重拾农耕文明之美
“灌区映像”总面积1092亩,启动区面积580亩,分为“灌区映像”展示中心、川西林盘传统院落周家院子和大田景观展示区三大板块。
目前,三大板块之一的周家院子已经完成了修复,屋顶或是铺以茅草或是青灰色琉璃瓦,洁白的墙壁配以原色的木门窗,青砖围墙和竹栅栏简约而古朴,尽显川西传统林盘的蜀风雅韵。林盘修复围绕修复、提升、融合、植入等着力点重拾农耕文明之美。
周家院子以传统林盘为本底,对林盘的院、渠、林等元素进行了整治和提升,村民周富林就是一座院子的主人,他告诉记者,“我家二层小楼一共9间屋,翻新和装修差不多花了半年,风格我非常满意,以后自己一家人开个庭院火锅肯定生意好。有游客开玩笑问我这栋房子卖不卖,我告诉他,这是我家祖屋,价格再高我也舍不得卖。”
周家院子除了设置有“素餐厅”、“林中茶铺”外,还有一个专门展示聚源镇“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院子,经过软装和文创植入后的小院,这里面展示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聚源竹雕、聚源画家村作品以及古法造纸技术。
“北稻南移”促乡村振兴
周家院子前就是一片片稻田,一个多月前,两百多亩的北稻陆续成熟,田间地头满是金黄稻穗,一派丰收景象。三坝社区村民王光术告诉记者:“今年我们是第一次试种北方水稻,跟以往的杂交稻比,生长周期长、成熟期晚,但亩产量更高。你看它们稻穗饱满也不容易脱落,吃起来口感也好。”
据悉,此次引进的北稻采用直播方式,较为简单省时,病虫害少,田间管理也方便,试验成功后亩产量还要逐年提高,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新选择。依托“灌区映像”内“北稻南移”项目的实施,乡亲们将土地流转用于栽植北稻,既服务于项目建设,也让大伙儿有了新的增收渠道。三坝社区村民薛运洪笑呵呵地说:“现在我们除了每年能收到土地租金,在‘灌区映像’打工上班,最低工资每天120元,一个月下来也有好几千。”
在国内著名育种专家周晓东看来,北稻南移入川,从国家粮食战略讲,意义非凡。接下来,他和团队将根据今年播种下的136个北稻品种的适应性、品质、产量,择优选育出最适合都江堰市生长的品种。
对于“北稻南移”项目下一步计划,周晓东介绍说:“经过这一年的实验,我们认定,对于这个北方水稻品种来说,都江堰水土自然环境有较其他南方地区甚至北方地区更为明显的优势,我们计划争取到2020年实现最优品种的审定和大面积推广,造福精华灌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