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大邑文艺工作者张道深 践行文化人的责任与担当

http://www.scol.com.cn  (2016-05-06 17:15:33)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侯雯雯记者 张雪婵  

张道深编写《西岭山歌培训教材》

四川在线消息(杨庆珍 四川在线记者 张雪婵)4月28日,记者在西岭镇见到张道深时,他正坐在窗前,安静地读书阅报、整理资料。在他身边,有一大摞摊开的资料,上面很多地方都用红笔做了修改,连标点也没有放过。“这是正在编写的《西岭山歌培训教材》。”张道深告诉记者,“西岭山歌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西岭山歌要传承下去,还必须加大培训力度。”

张道深,今年78岁,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成都市十佳校外辅导员,所著长篇小说《两河口》、大众文学专著《山魂之声》等均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图书馆收藏。此外,张道深搜集整理创作了400多首西岭山歌,组建了山歌实景演出队并促成了西岭山歌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去年12月,他被评为第二届道德模范•大邑好人。

殚精竭虑数十载心血 凝成长篇小说《两河口》

“我从小热爱阅读、热爱写作!”一提起他的文学情缘,张道深便开门见山地说。他5岁进私塾,一直读到12岁,然后进入公立学校继续读书。值得一提的是,整整8年的私塾教育,他熟读熟背了《古文观止》《论语》等,从小奠定了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基础。后来,他又做过农夫、砖瓦匠、铁匠、筑路工、背脚夫、烧碱人,挖过药,伐过木,打过猎,拉过车,教过书,丰厚的人生积淀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张道深开始潜心创作长篇小说,用整整3年时间,数易其稿,呕心沥血,写就了近50万字的《两河口》。2000年,《两河口》由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在文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写这部书,准备时间至少有40年!”张道深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他就开始了相关素材、资料的搜集整理,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大大小小的本子少说也有30多本。2013年,长篇小说《两河口》被改编成43集电视连续剧《川西剿匪记》。该剧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一时间,原著很快销售告罄。2014年,《两河口》修订版由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

“下一步,想创作一个中篇小说,题目暂定为《杨蛮踪影》,通过一个山区土匪到战斗英雄的故事,展现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时代。”张道深告诉记者,他还在构思一个山歌短剧《红军墓》,“以1935年壮烈牺牲于西岭雪山横山岗的红军为人物原型,预计今年年底完成。”

跋山涉水搜集西岭山歌 促成国家级“非遗”的成功申报

除了文学创作,张道深的山歌情缘和西岭山歌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也让人称道。“西岭山歌产生于西岭山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以前几乎人人会唱,见面不说话,用歌来表达。一首山歌就是一个龙门阵。”张道深说,“但是,遗憾的是,近几十年西岭山歌却几乎断代了,原生态山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为了挽救、传承面临断代之虞的西岭山歌,10多年来,张道深把足迹印在了家乡每一座山头、每一条山涧,调查、摸底,寻访能唱山歌的老人,培训村民唱山歌……2010年,张道深编著的《山魂之声》出版,其中包括他搜集整理创作的山歌400多首。“山歌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很重要。”意识到要让山歌不断代只有从下一代开始培养,张道深专门选出了适合中小学生唱的《太阳出山要当顶》《爸妈盼我长成人》《事事要靠读书人》等10多首山歌,亲自到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生唱。

与此同时,张道深一手组建的山歌实景演出队也吸引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关注。CCTV-4《远方的家》栏目、CCTV-7《乡村大世界》栏目、由《山魂之声》中的《山歌传人的艳遇》改编的微电影等,让西岭山歌走入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向人们展示了它的独特魅力。2014年,西岭山歌参加西南民歌大赛,获得铜奖;2015年,参加中国民歌大赛,获得金奖。

2014年12月,西岭山歌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下一步,必须建立健全西岭山歌长效发展机制,深度打造西岭山歌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西岭山歌保护、传承和发展。”铿锵有力的声调里,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是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与社会担当。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