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群与死神“抢命”的人

2020-02-26 15:42:4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林霜
/items/202002/20022611563326400013CA96.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杨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崛起于5·12汶川地震,这里集中收治的危重伤员治愈率达到93%,打破了国际重症死亡率10%—15%的纪录;汶川特大地震后,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又经历了玉树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的考验,两次都创下了零死亡率的奇迹;2月7日,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教授所带领的华西医院第三批医疗队来到武汉,在武汉十多天里,他们将自己医治的一半重症患者救治成功,转送到了轻症患者收治点,这是一群能和死神“抢命”的人。

飞驰的救护车上,成都、武汉、南充“时空交汇”

郭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同时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又称重症体外循环支持小组)成员。2月13日下午6:00左右,他和ECMO团队其他几位队友接到通知:火速前往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救治一个危重症患者。通知他们的,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金晓东教授,情况紧急,金晓东教授只来得及简单告诉他们患者可能需要上ECMO,至于具体情况建议路上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联系。

后来他们才知道,这次突如其来的火速驰援,源于当天四川省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救治小组的全省远程会诊。金晓东说,这个患者当时引起所有会诊专家的关注,“因为他还比较年轻,有很好的救治希望。”“但是如何救、怎样救,要到现场进行充分评估,远程的话病人很多实际情况不能完全掌握。”

救护车上三地联动远程会诊

于是,下午6:00过,主治医师郭军、杨浩,主管护师曹淼,护师张辉被紧急召集,当天,除了郭军正在值班,其他几人都已下班回家……为了抓紧时间,他们来不及详细了解患者的情况,将可能需要的设备仪器搬上救护车匆匆出发。郭军告诉记者:“好在我们ECMO团队一直处于战备状态,所以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救护车风驰电掣地上路了,郭军、杨浩、曹淼、张辉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即启动华西重症“teleICU”远程会诊平台,连通远在武汉的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教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谢建平院长、重症医学科陈丽主任、感染科曾跃主任及患者的管床医生,启动三地远程会诊。三方信息迅速汇聚到快速移动的救护车上,ECMO团队全面了解了患者的病史,床旁的监护及呼吸机工作参数,各项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以及整个救治过程病情演变。这位2月7日就住进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ICU隔离病房的男士,是明确的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肺炎。当时已经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严重缺氧,病情危重。

救护车上三地联动远程会诊

会诊持续到晚上8:00过才结束,在一个多小时的三方远程会诊中,他们系统梳理了患者的病情,制定了两套方案,提出了治疗及备用方案。会诊中,康焰教授多次叮嘱ECMO团队:一定要在尽可能优化现有治疗的基础上把握好ECMO使用的指征。郭军说,康焰教授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为“ECMO是个有创操作,也是作为救治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最后一项挽救性治疗措施。上机后,患者有可能会面临出血、感染加重等相关风险。”郭军称这是他在重症医学科工作7、8年来,第一次在救护车上完成几地联合远程会诊,“这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为病人赢得时间。”

当晚10点左右,ECMO团队抵达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立即着手探查病人病情,与患者的主管医生及医院里面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及讨论,然后把治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根据现场患者的实际情况,我们把ECMO调整为备选,如果治疗方案调整后患者的情况仍不能改善,就进行ECMO支持。”郭军说,对患者情况的判断,确实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现场评估。

患者的治疗方案经过调整后,当晚病情逐步改善。2月14日早上,ECMO团队再次与当地医生联合查房,再次确认患者暂时不需要ECMO支持。当天,ECMO团队完成任务返回成都,郭军说:“目前患者呼吸功能有较明显的改善,暂时不需ECMO,但还是要看后面的走势,目前还没脱离危险。”

20分钟,川军带危重患者穿越“生死线”

“赖巍、王鹏、曾鹏,组建紧急转运小组,把16病区一个危重患者转运到23病区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23、24病区,是主要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地方,也是“川军”精锐华西医疗队驻守的地方。2月20日下午1:20,四川医疗队队长、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教授在这里亲自点将。

穿越生死线的病区转运

2月20日中午12:57,16病区的医生突然在“东院区驰援医疗队工作群”里发出紧急求援:该病区有个47岁的新冠肺炎男性患者,2月9日入院后,病情持续加重,虽然已经给了最大程度的无创呼吸机呼吸治疗,但氧饱和度还是仅维持在55-60%左右,需要气管插管行有创呼吸机治疗。16病区是由这家医院的肾脏内科医生和护理人员组成的,没有重症医生和收治气管插管患者的条件,所以,16病区的医生在群内求助,请求将患者转入有这方面专业管理能力的病区。

穿越生死线的病区转运

下午13:18,16病区收到东院区四川医疗队队长康焰教授的回复:23病区可以接收。然而,问题来了,16病区与23病区虽然在同一栋大楼里,可是,从7楼的16病区转入到14楼的23病区,转运时间大概要15分钟,这段路,对于转运小组和患者来说,都是一道“生死线”,因为患者随时可能出现氧合下降、心跳骤停的危险。

为了尽可能降低患者转运的风险,康焰教授亲自“点将”组建紧急转运小组:主治医生赖巍、呼吸治疗师王鹏、护士曾鹏组成紧急转运小组,到达现场负责安全转运患者。接到任务,紧急转运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医生负责整体病情和转运风险评估,呼吸治疗师负责呼吸治疗方案的调整,护理人员协助转运、保证静脉通路畅通等。

出发前,紧急转运小组做了严密的转运预演,说到转运前的预演,主治医生赖巍不无自豪:因为有过转运很多危重病人的经验,更得益于平时在华西医院的严格训练,“所以,我们重症医学科有很多属于自己的转移重症患者的方案可以选择。”紧急转运小组针对16病区这个重症患者的病情做了具体的预演,选出了可以最大程保证病人生命安全以及转运安全的方案,还准备了两套预案:如果患者病情允许,将其转运至23病区后,再进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治疗,因为23病区病房危重症治疗和抢救的软硬件更好,并且当时16病区的医生也介绍说:患者8:30进食,属于饱胃情况,插管有返流误吸的风险。全套防护武装、负责整个院区气管插管的武大东院麻醉科医生乔芊芊也建议转运小组将患者带到23病区再气管插管。

转运方案万无一失了,他们又开始准备所有可能需要的抢救药物和器材:抢救用的肾上腺素,其他抢救用药,呼吸球囊,甚至想到如果病人在转运途中发生心脏骤停,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能想到的可能性都想到了,该带的药品器械也都带了,所以,紧急转运小组从23病区出发时,宛如一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用赖巍的话来讲,就是:物资多,人也多。

然而,紧急转运小组抵达16病区才发现,患者情况非常不乐观,尽管已经给予面罩吸氧(10L/min,最大转运支持),但氧合依然不能维持,氧饱和度下降至40-5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患者随时有心跳骤停的可能,紧急转运小组请示康焰主任后,当机立断,果断采用第二套预案:在16病区行快速顺序诱导插管,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转入23病区。

快速顺序诱导插管,是麻醉科一种急诊插管的手术方式,考的就是手速,要求速度必须非常快,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患者返流误吸风险。在赖巍和呼吸师王鹏协助下,麻醉医生从给药到气管插管一气呵成,60秒完成气管插管,插管后对患者用有创呼吸机治疗。尽管采用了第二种方案,患者仍一度出现氧饱和度不能维持,转运小组紧急应对,果断调整呼吸机参数和呼吸治疗方案,利用转运救治设备进行现场器官功能支持……

大概1小时后,患者情况逐渐稳定下来,紧急转运小组决定立即实施转运。一位医护人员先行跑电梯旁,将电梯锁定在7楼。随后,转运小组缓慢平稳的把载着患者的病床推出病房,患者身上带着转运呼吸机,氧气钢瓶、连接着监护仪,还有所有急救物资。进入电梯后,紧急转运小组三人时刻紧盯呼吸机的工作状态、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赖巍说:转运过程中一旦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或者出现机械故障,都会非常非常麻烦,“因为转运过程中携带的抢救设备和药品相对来说都不是很充分。”

在3位医生,1位呼吸治疗师,3位护士的协助下,麻醉医师全程护送下,一行人推着病床缓慢行进,赖巍说:“因为推着病床,病人身上带着很多仪器,所以我们不能走快,只能缓缓行,”用了差不多20分钟时间,才穿过这条从7楼到14楼的“生死线”,成功完成转运。

今日,这位被川军带着穿越生死线的重症患者已经成功拔管。

    编辑推荐